历每年9月23日、2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80°交秋分节气。“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等分;二是秋季共计九十天,秋分处于秋季之中,平分秋季。
秋分节气的三个物候现象表现为:“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始涸”。
“雷始收声”是与春分的“雷乃发声”相对而言的。古人认为雷发声是因天地阳气旺盛,而秋季阴盛阳衰,所以雷就收声了。秋季雷声少其实是因为秋季气温较低,空中水汽少,空气干燥,不易形成雷电,雷声自然也就消失。
坯,指细土。“蛰虫坯户”,就是说秋分时节,天气逐渐寒冷,冬眠的昆虫尹始准备蛰伏过冬的洞穴。
何为“三秋”?关于“三秋”这个词可以有多种理解:
在农事上,秋分过后即进入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阶段。秋收即秋季收获农作物;秋耕,即收获农作物之后翻耕土地;秋种,即土地翻耕后行农作物的播种,如冬小麦、油菜、大麦等。
在古代,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合称“秋”,用来代指秋天。
“三秋”还可以是指九个月。一秋为一个月,三秋即为九个月。如在《诗经风•采葛》中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再有,“三秋”有时也被用来代替年,一秋为一年,三秋即为三年。
“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大部分农作物在秋分时节已经成熟,而且随着秋分的到来,太阳直射地面位置逐渐南移,地面接收的热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降低。因此,这时要抓紧时间收割庄稼,若是收割得不及时,则会对接下来的秋耕、秋种工作造成影响,甚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古代中国有秋分祭月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分别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祭月仪式在秋分日举行,称为“夕月”。“夕”即黄昏,月亮出现在黄昏时分,在黄昏时祭祀它,因此,叫做“夕月”。《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夜晚祭祀月亮。《太常记》中也有记载:“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其中“夜明”就是指月亮。因月亮在夜晚放光,所以又被称为“夜明”。
帝王为什么要在秋分日祭祀月亮呢?因为日为阳,月为阴,秋分后,阴气渐重,由月神主掌大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宋史》中记载:“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魂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衍变而来的。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日,但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都不同,不一定有月亮。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会带来不幸。所以,人们后来将“祭月节”从秋分调到中秋。(转引自: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205、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