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的9月7日、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进入白露节气。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白色,白者,露之色也,而气始寒也。”此时虽然天气渐凉,但白天温度仍可达30°C以上,夜晚会下降至20°C左右,全天温差在10°C-15°C之间,气温下降快且已达到夜间水汽凝结成露的条件。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来形容秋露。
白露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结束和仲秋时节开始,“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时夏季风已被冬季风替代,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南移,北半球日照短、强度弱,所以温度下降很快,天气越来越凉。凉爽秋风已自北向南吹遍绝大部分地区,成都、贵阳以西日均气温均降至22°C以下。
白露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是秋高气爽的天气。东北、华北地区只有8月份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降水量,黄淮一半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而我国西部地区如西南、西北及湘西、鄂西等地,会出现秋天多雨的独特天气,称为“华西秋雨”。华南地区及东南沿海,还会有因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出现。此时人们经过自春至夏的辛勤耕耘,迎来气候宜人的秋收与秋种的季节了。
据《礼记•月令》,白露节气的第一个物候为“鸿雁来”,因为雁为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第二个物候为“玄鸟归”,玄鸟即燕子,它也是候鸟,但与雁相反,是北方之鸟,春分而去,秋分而来。第三个物候为“群鸟养羞”,羞即珍馐,引申为食物,此时鸟群开始贮藏冬天所需的食物。(转引自:吕仁和、黄道京主编,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日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