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是:“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结束的意思,处暑顾名思义就是夏天结束。在处暑时节,由于太阳对于地面的直射位置持续向南移动,因此天气逐渐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夏天正式结束了。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天气变凉,老鹰开始大量捕捉鸟类为过冬做准备;二候天地始肃,大地上的作物经过了春夏的生长繁茂期开始步入休养生息的凋零期;三候禾乃登,处暑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农民迎来了丰收的时节。处暑之后,暑气消退,昼暖夜凉的气候条件对于庄稼来说也是快速成熟的大好时期。农谚“秋不凉,籽不黄”。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处暑禾田连夜变”,田间的作物成熟的很快,农民对农作物的管理进入了最后阶段。
在处暑前后的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三大鬼节之一。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祭奠祖先的节日民间的习俗是放河灯。在中元节的夜晚,人们三五成群将亲手扎成的纸灯放入河道,用来悼念逝去的亲人。
处暑时节正是渔业丰收的旺季。自古以来就有着开捕祭海的习俗。每到这个时候,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欢送蓄势待发的渔民出海捕鱼,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吸引无数游客、商客前往。(转引自:王佳编著,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黄山书社,2014.06,第116-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