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每年6月21日、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90°交夏至节气。“至”是“极”的意思,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
夏至物候特征夏至三候为:“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初候鹿角解”,就是说随着夏至节气的到来,梅花鹿角上的粗糙表皮开始脱落。蜩,古代指蝉,“蜩始鸣”也就是说,蝉在这个时节开始鸣叫了。半夏是一味中草药,到夏至时节,半夏开始生长,即“三候半夏生"。
“夏九九”和“冬九九”相对。其中,夏九九以“九九”计算反映我国夏季的气候变化,冬九九以“九九”计算反映我国冬季的气候变化,一个是暑,一个是寒。“夏九九”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依次为一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共八十一天。在此期间,要经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
民间流传有《夏至九九歌》,如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夏至如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换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吴下田家志》中也记载有《夏至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拭汘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夏至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这些歌谣充分反映了夏至到白露期间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夏至,在古时又叫“夏节”、“夏至节”。古代在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来祈免灾、获得丰收。《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这个时节,间刚出新麦,人们就用面食来祭神,以消除疫病、荒年和死亡饥饿。《史记・书》中有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代《文昌杂录》中记载,在日要给官员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洗澡、娱乐。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以来除汗臭。在这一天,农民们忙着祭天,北方祈求降雨,南方祈求天晴。在清代“夏至日为交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在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祭神仪式。
夏至节气各地流传着各具特色的饮食风俗。北京和山东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一说。每到夏至这一天,北京各个面馆人气都很旺,各种面条,不管是四川凉面、担担面还是炸酱面,都很畅销。山东各地在夏至这一天普遍要吃凉面,俗称过水面在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麦秸编成个精致的小笊笼,用它一次一次地从汤水中捞麦粒吃,既能吃到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带有浓厚的农家生活情趣。
夏至日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馄饨后,还要为孩子称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更健康。当地还有谚语说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因此,夏至吃馄饨还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美好愿望。
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日有吃粽子的习俗,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将菊叶灰撒在农作物上来预防虫害。在南方,农民们会将面擀成薄饼,烤熟,再夹上青菜、豆荚、豆腐和腊肉,祭祀祖先后食用或送给亲朋好友。(转引自: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137、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