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每年阳历6月5日左右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的位置。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其含义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一个典型的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甘薯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升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甘薯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甘薯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
梅雨天的一般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我国东部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约有三分之一(个别年份为二分之一)是梅雨季节下的。这时,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旺盛、需水较多的季节,江淮流域都在抢种。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三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张竹木弓弩,弛其弦,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及箭羽,以竿挂油衣,勿辟藏。”这是说芒种之后夏天炎热闷湿的天气即将来临,因此应把绷紧的弓解开,让弦松弛,免得弓弩被霉湿之气蚀坏。怕潮的皮货毛衣也该埋入干燥的灰堆里防潮,油纸雨衣也要用竹竿晾开,免得因霉生虫,把它蛀坏了。正因为芒种之后,梅雨天就要来临,所以贾思勰提醒人们在芒种时早做准备。
芒种是麦类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收割的季节,同时也是农忙的季节。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称之为“农忙”,连妇女也要下地,所以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绣女出房。河北盐山这天要用刀在枣树上划几下,叫做“嫁树”,认为这样可以多结果实。
江南地区芒种日举行饯花会。人们认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凋谢,花神退位,便要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这日,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旆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转引自:余耀东编写,二十四节气,黄山书社,2012.07,第69-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