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清明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进入清明节气。

清明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108天,《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在中国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的起源,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遂成种民间风俗。清明最初只是节气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还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时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按中国传统,民间的扫墓活动通常在清明节前十天或后十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的节期甚至长达二三十天。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寒食,还要祭祖、扫墓。除此外,还要出外踏青赏春、植树插柳、放飞风筝等。古时候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系列体 育活动。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935 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曾定4月5日为固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此前的2006年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农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正说明清明前后的气候变化。清明前后,中国大江南北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同时雨水渐增,平均每十天降水30毫米左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各种农事、农业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时节。所以说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个重要的节气,故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俗话说,“一年好景在清明”。此时中国大地严冬已过,气候转暖,杂花生树,营飞草长,杨柳飘拂,惠风吹面,一派大好春光,生机勃勃。

据《礼记.月令》,清明节气的第一个物候为“桐始华”,桐树开出淡紫色花朵,在微风中弥漫幽香。第二个物候为“田鼠化为驾”,这时在田野难见田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鹌鹑一类的小鸟。第三个物候为“虹始见”,此时温高雨多,空气中水汽大,雨后开始出现彩虹。

清明时开花的三种植物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转引自:吕仁和、黄道京主编,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日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上一篇: 节庆节气:谷雨

下一篇:节庆节气: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