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节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节庆节气 >> 正文

节庆节气:惊蛰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45°时为惊蛰。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所谓“惊”就是惊动,“蛰”为藏,惊蛰即春雷乍动,惊动了严冬时节在洞穴里冬眠的动物和蛰伏在地下的昆虫。惊蛰时节分为三候,第一候为桃始华,气温回暖,山里的桃花纷纷绽放;第二候为仓庚鸣,春风中绿树抽条,黄鹂站立在树梢上呜叫;第三候为鹰化为鸠,古人认为鹰会在惊蛰时化为布谷。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人们习惯以惊蛰是否打雷来预测天气,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谚语。中国各地春雷初鸣的时间有所不同,南方大部分地区在惊蛰时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地区通常要到清明才能听到雷声。惊蛰节气对农忙有很重要的意义,人们自古就重视惊蛰,把它视作春耕开始的时节,有“到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的说法。唐代韦应物的诗词《观田家》有“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之句。此时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但是土壤冷融交替,需要及时耙地来减少水分蒸发。江南地区的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应适时追肥,浇水灌溉。

在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古时候,虎患还是令人无法解决的灾难之一。相传在惊蛰时节,老虎会被响雷惊醒,出来作恶。广东一带的人们为了岁月平顺,就在惊蛰这一天拜祭白虎,以求万事顺利。白虎有的是用纸制成的纸老虎,也有的是庙宇中供祭拜的白虎雕像,其形象与老虎相近,黄底黑纹,凶面獠牙。在举行祭白虎仪式的时候,信众用生猪肉涂抹其嘴,让它不说人是非,并以鸭蛋喂之,使其饱食不再伤人。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仪祀。惊蛰不仅惊醒了冬眠中的昆虫,也使一些污秽不堪之物(如小人)开始出来活动。所以古时候,惊蛰当天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这项习俗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了通过拍打小人驱逐霉运的“打小人”的仪式。人们以香火、元宝、纸钱等物供奉神明,用鞋、香枝拍打代表小人的纸张,口中还念念有词。惊蛰雷动,蛇虫鼠蚁从泥土、洞穴中出来活动,祸害庄稼,传播病菌。古代没有农药,因此惊蛰时期,各地举行除虫仪式,希望赶走病害。广东客家人有在惊蛰这一天“炒虫”的风俗,用热水煮带皮的芋头,或炒豆子、炒米谷,象征害虫被吃了,寓意消灭虫害。山东地区则要在惊蛰这一天生火烙煎饼,寓意用烟火熏死害虫。而陕西等地将黄豆爆炒,象征将虫子炒熟吃掉。(转引自:王佳编著,二十四节气,黄山书社,2016.04,第36-40页)

上一篇: 节庆节气:春分

下一篇:节庆节气: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