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俗称“腊八”,又称“腊日”,是汉族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庆祝的重要节庆,道教称其为“王侯腊”,佛教称其为“佛成道节”。
“腊”起源于上古,先民用猎获的猎物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其中冬祀规模最大、最隆重,这种祭礼被称为“腊祭”。据《风俗通》记载,该祭礼在夏代被称为“嘉平”,商代称为“清祀”,周代称为“大蜡”,汉代改称为“腊”。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人们便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称举行祭礼的那一天称为“腊日”。据《说文解字》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自先秦始,腊日被定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腊日与佛祖成道日逐步融合,南北朝时期腊日被固定在腊月初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去传统的祭祀祈福外,腊八节的节庆方式更多以食俗的形式表现。其中以腊八粥、腊八蒜最为主要,部分地区还有腊八豆腐、腊八面、麦仁饭、吃冰等。喝腊八粥是民间最普遍、最重要的节庆方式。腊八粥又称为“七宝五味粥”,由多种豆、米、干果制作而成。因为它的起源与佛教有关,又被称为“佛粥”。据《梦梁录》记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腊八粥早在宋朝便已成为重要民间习俗。如今,腊八粥在各地有各式各样的做法,其对民间文化多样性、地域性的体现可见一斑。
腊八蒜,北方地区重要腊八习俗,即将剥去皮的蒜瓣儿放到密封倒满醋的容器内,把容器搁置在自然环境中,腊月寒冷的温度下,泡在醋中的蒜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最终腌出腊八蒜的醋也是年节里食用饺子的重要配料。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腊八面流行于关中地区、麦仁饭流行于西宁,二者皆为当地代替腊八粥的重要节日食品。吃冰是人们在腊八前一天盛一盆水等待自然结冰,在腊八当天吃掉,这冰据说很神奇,吃了后一年不会闹肚子。
除去腊八本身的习俗,当下民间普遍认为“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更蕴含了人们对于年节到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