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四川灯戏

发布日期:2019-11-08         点击:

四川灯戏主要流行于川东北和川北一带,原为农民庆贺丰收和春节时平地围灯边歌边舞的“跳灯”,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据说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演出活动,后来,由于农村经济破产,灯戏班纷纷解散,部分灯戏艺人便与端公(男巫)联合组成以酬神驱鬼祈求吉祥为主要演出内容的“端公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戏才重新恢复发展起来。四川灯戏的传统剧目大体上可分为正灯、浪浪灯地灯3类,多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正灯剧目、多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如《水淹蓝桥》、《鞭坠芦花》、《山伯与英台》等;浪浪灯剧目多取材于农生活,如《请长工》、《假报喜》、《讨小吵架》等;地灯剧目多以舞蹈为主,情节简单,只起连接舞蹈作用,如《数花》、《十二月》等。3类剧目以浪浪灯剧目最多,约占百分之七十,内容多以嘲笑地主贪婪卑鄙,揭露封建礼教和迷信,鞭笞旧社会恶习和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勤劳、智慧为主。角色行当以小丑、摇旦为主,小生、须生次之,无净行。表演较接近生活,多跳跃性舞蹈动作,具有轻松自由,活泼开朗的特点。

灯戏演出以唱的形式居多,很少有大段说白。唱腔质朴明快,富有民歌特色。主要曲调为“胖筒筒”(因用一种名叫“胖筒筒”的大筒胡琴伴奏而得名)。分为:①连把句。即以四句唱词为一组,反复进行,第四句末三字甩腔,由乐队和演员帮腔。②夺夺句。四句唱词为组,一句一小过门,四句一大过门,唱齐板时,末字甩腔,乐队帮腔。③浪里钻。两人以上对唱,最末句帮腔。灯戏唱腔用得最多的为“夺夺句”,称正调其中又有“一字”、“二流”之分,“一字”又叫“苦平”,用以表达悲苦之情;“二流”又叫“甜平”,用以抒发欢快情绪。除胖筒筒主调外,灯戏也吸收了大量民间小调和四川清音的曲调。民歌小调有〔栀子花〕、〔望山猴〕、数五更〕、〔开门灯〕、〔太平歌〕、〔东北风〕、〔金边调〕、〔鲜花调〕等;四川清音有〔背弓〕、〔越调〕、〔迭断桥〕等。伴奏乐器以胖筒筒为主,此外尚有二胡、碗碗琴、唢呐、叽呐子等。打击乐器有盆鼓、小鼓、大锣、马锣、小锣、小钹、板、二星子等。(林茵,李想主编,戏曲音乐辞典,远方出版社,2006.9,第286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唱灯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赣南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