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赣南地区,有400多年历史。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商贾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赣南采茶戏最初便是这种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表演时运用当地客家方言,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载歌载舞,轻松活泼,且语言风趣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多以普通百姓、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主,表现男欢女爱的故事居多。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赣南采茶戏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 《九龙山摘茶》、 《唐二试妻》、《卖杂货》、 《上广东》、 《哨妹子》、《补皮鞋》、 《钓拐》等。
2006年,赣南采茶戏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 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谁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 的喇叭口。在台湾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八音”。多“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赣南采茶戏中的主奏乐器为“勾筒”,用正反弦顺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赣州官话念白和演唱,约有300多个曲牌: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特征的除了音乐,当数它的表演,歌、舞、戏三者并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奇三绝”。摘茶篮 三奇是: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没有宫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此为二奇;歌舞戏相随相伴,以致有人认为是地方歌舞剧,此为三奇。
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其中,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有的矮子步。单袖筒又是一绝。一般戏剧中的水袖都是成双成对、斯斯文文,唯独赣南采茶舞中,只有一个左袖筒,但它却创造了众多的舞蹈术语,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阳袖、绕扇袖、腋下袖、凤尾袖、穿针引线袖、花篮袖、上抛、下甩、缠腰、绕膝、侧卷翻飞…。扇子花是体现采茶歌舞表演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扇花的动作甚多,种类繁杂,其中有抛甩扇、装折扇、避风扇、遮日扇、遥望扇、闻花扇、遮面扇等数十种。阅读链接。
赣南采茶戏中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模拟一些动物形象如: “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蜒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肖东发主编;杨宏伟编著,客家风采 客家文化特色与形态,现代出版社,2015.04,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