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商洛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

商洛花鼓在民间俗称花鼓子、地蹦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在陕西省商洛地区广泛流行,故称“商洛花鼓”。据花鼓艺人介绍,花鼓戏起源于湖北一带,是在清光绪年间传人关中地区的。当时湖北郧阳遭受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很多灾民涌入关中,带来了当地流行的花鼓戏。花鼓戏与当地的山歌、小调、秧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最突出的特点是“跳”和“舞”。商洛花鼓也称作“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花鼓跳法多样,姿态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f‘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花鼓戏的“跳”和“舞”表演十分自由,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员在表演时可以自由发挥。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很有特色。其音乐不是完整的一首曲子,而是将一支支花鼓小调连接在一起,用一首或多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花鼓戏的音乐形式按照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大筒子是花鼓中的大中型戏,接近于戏曲形式,是较高级的一种花鼓戏。大筒子因用筒子胡琴伴奏而得名,其内容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代表性剧日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等。八黏子,也称八岔戏,因用八岔调演出而得名。八岔戏分为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前者有一人开唱、众人帮腔的特点;后者曲调开朗、豪爽而又善于抒情。八岔戏内容多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代表作品有《坐西楼》《送香茶》等。花鼓子,也称小调戏,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多反映当地人们的劳动与爱情生活,较多地保持了一般民歌的原貌。花鼓子曲调多,旋律节奏、调式变化较丰富。代表作品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等。

商洛花鼓因传播地域不同,分为商丹路和镇柞路两种。前者多用关中语系和当地土语,曲调优美、柔和、婉转、流畅。后者一般采用当地音(鄂西北语系,也称下河语),曲调欢快、高亢。(趣闻圣经编辑部主编,老陕西的趣闻传说,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04,第235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乐昌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三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