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戏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邵武、光泽、建宁泰宁一带。因演出仅生、旦、丑三角,故称。源流沿革据老艺人相传,三角戏来自江西。对照江西的抚州采茶戏两者音乐唱腔和剧目颇多相同之处。此外浙江的睦剧旧时也称“三角戏”,与流行于福建的三角戏在剧目上也大多相同,两者也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清初,三角戏已流行。乾隆年间(1736-1795在赣南供职的陈文瑞有《南安竹枝词》云:“淫洼小唱数营前,装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反映了当时三角戏的演出情况。建国前,三角戏多为七八个艺人组成的小班社,走乡闯寨流动演出。建国后邵武、光泽两县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邵光三角戏剧团,以演三角戏为主,兼演赣剧。1953年成立邵武县三角戏剧团。1966年后剧团被解散。1978年,由已参加越剧团的部分三角戏演员演出了编创的现代戏《出城计》参加福建省戏曲会演,同时整理记录了三角戏曲调九十多首。
三角戏传统剧目有一百七十多个,大多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主要有《青龙山》、《凤凰山》、《白扇记》、《菜刀记》《雇长工》《姑嫂观灯》《卖花线》、《割麦草》、《磨豆腐》《下南京》《打盆米》《毛蓬记》、《沙子岗》、《棒打鸳鸯》、《桃妹反情》等。剧目内容主要歌颂劳动生活,乡土气息浓厚。建国后邵武县三角戏剧团创作、移植的剧目有<沿山红路》《小保管上任》《怎么谈不拢》、《江姐》、《三月三》等。
三角戏初有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角色,后发展为七子班即:小生、小丑、花旦、青衣四角及打鼓板,打大锣兼小钹,打小锣兼杂务(炊事、管戏箱)各名。其演出虽大部分为三个角色,但也有例外。如《丁山祭祖》为一生一旦,《看相》为一旦一丑,《雇长工》、《沙子岗》为三个旦(老旦、彩旦、青衣),《凤凰山》、《桃妹反情》为二旦一生一丑。为适应在农村流动演出,三角戏的服装、化装均较简单。服装仅裙、裤、夹祆、衣衫等,无褶子、官衣水袖;头饰为包头,无珠花冠盔。化装仅在脸频上打胭脂,唇上涂唇红,眉间点梅花。
表演上,生、旦大抵为日常生活动作而加以提炼,朴素自然。丑角要求戏路宽,唱、做、念、打俱全。念白以诙谐有趣取胜,做功重舞蹈和身段动作。如亮相、转身、跳步舞扇花、舞腰带等均以轻快、风趣者为佳。另一特点是:角色在载歌载舞时,台位调度呈三角形。演员出台后,步至台中央唱第一句,接着是打击乐器过门。过门时,步至台右后角,唱第二句。再过门,步至台中唱第三句。再过门,步至台左后角唱第四句。最后过门收尾演员步回台中央。音乐唱腔三角戏的音乐唱腔为曲牌体共有两类:类为通用曲调,各本戏均可使用,如〔湖广调〕、〔南调〕、〔进店调〕、〔四平调〕、〔汉调〕、〔上川调〕等。另一类是单用曲调,只能用在一本戏上,如〔双劝夫〕、〔长工歌〕、〔姑嫂观灯〕、〔毛蓬记〕等。各种曲调又可化为紧板(紧迫、追赶时用)快板(快速、相骂时用)、垛子板(明快,无伴奏音乐)、慢板(慢速抒情时用)、闷板(慢速、愁闷时用)哭板、拖腔或散板哭泣时用)悲板(拖腔悲切时用)。〔湖广调〕除本调外,尚有湖广调紧板〕、〔湖广调垛子板〕、〔湖广调哭调〕等。各个曲调唱词字数不定,并常有衬句,句尾多用“哪、哎、嗨、喉”等虚词作拖腔,每段唱词最后一句常重复一遍,使曲调终止更为从容、自然。打击乐是三角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上场、下场走场表演或唱腔过门,均用打击乐器伴奏。由大锣小锣、咚鼓、北鼓、木鱼、小钹等六种乐器组成。其锣鼓点经初步整理,主要有〔大金钱花〕(用于对白或唱腔过门) 〔小金钱花〕(用于唱腔过门)、〔摇板(用于上下场及虍场)、〔小摇板〕(用于动作表演及上下场)、〔长介](用于出场或曲终)、〔小流板〕(用于出场及走马),以及〔短介等。三角戏原无管弦乐器,建国后增加了笛子、二胡、三弦、唢呐等。(张成濂 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