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睦剧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

睦剧主要流行于浙江西部淳安、遂安、开化、常山和安徽屯溪、绩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原名“三脚班”(三小戏),因其活动中心淳安、遂安古属睦州,1949年后定名为睦剧。睦剧与安徽黄梅戏、溺北花鼓戏、赣东采茶戏等均有渊源关系。清光绪年间,这些剧种传入浙西,融合当地民间曲调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睦剧以演小戏为主,原无袍带戏。传统剧目分两类,一类为大戏中的折子戏如《安安送米》、《马房逼女》、《山伯访友》、《杀夫伸冤》等;另一类为民间小戏,如《南山种麦》、《王矮子牧牛》、《磨豆腐》、《补背褡》、《铲菜》《王婆骂鸡》等。

睦剧唱腔丰富,有100多支曲调,可分三类。一为民歌小调,专戏专用、戏名即曲名,如〔骂鸡调〕、〔种麦平板〕、〔对花调〕等;一为从湖北一带传来的湖广调”,有“头、平板、紧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转接的板式唱腔,常用于折子戏和某些小戏;另类是吸取《婺剧》等其他剧种的某些唱调。睦剧原无管弦伴奏,以“长程”、“短程”等锣鼓经为间奏和过门,后来逐渐配以胡琴、笛子、三弦等乐器。

睦剧充满生活气息,载歌载舞,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早期它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与民间跳竹马灯结合,又跳竹马又演戏,称为“三脚戏竹马班”;一种是摆脱竹马专事演剧的“常班”。睦剧极盛时几乎村村有班,后由于连遭禁演和农村日趋贫困,睦剧艺人星散,剧种几濒湮没。1949年后,业余睦剧团纷纷恢复,并成立了专业的淳安睦剧团。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为《南山种麦》、《牧牛》、《补背褡》和现代戏《丽过天晴》等。睦剧的演出剧目,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小型的喜剧和闹剧。近三十年来整理上演了《南山种麦》、《看花灯》、《牧牛》、《卖布》、《拜年》等小戏和《安安送米》、《蓝桥会》、《茶鸣风出店》等折戏:创作演出了《雨过天睛》等现代剧。

睦剧的曲调,可分两类:一类为联曲体的山歌、民歌俗曲、小调,这类曲调大多专戏专用戏名即曲名,如〔种麦平板〕、〔骂鸡调〕等,这些曲调健康、活浚、粗犷朴素,有丰富的表现力另一类曲调由湖北传来,称“湖广调”,有〔湖广头〕、〔平板〕、〔紧板〕、〔急板〕、〔煞板〕等一套可以相互转接的板式变化。过去伴奏不用弦乐,只以〔长程〕、〔短程〕等锣鼓经为间奏过门,现已增加了二胡、琵琶、唢呐、笛等乐器伴奏。睦剧在表演上比较简单,但它的舞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表演比较健康、活泼、轻松、愉快。(林茵,李想主编,戏曲音乐辞典,远方出版社,2006.9,第420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三角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