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也都有了黄梅戏剧团。这些剧团的演出也并不局限于江南,其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全国范围内,喜好黄梅戏的可是大有人在,许多优秀剧目甚至于还传唱于世界华人中。
1949年后,黄梅戏发展迅速,发展成了安徽的地方大戏。原来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走一个班子的服装、道具、锣鼓的面貌再也不存在了。现在,无论是剧目还是内容,无论是设备还是演员,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剧目方面,有了“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可谓内容丰富。当时受欢迎的大戏有《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有《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o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艺术更是硕果累累,不但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等一批优秀的演员,艺术家们还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戏剧口<牛郎织女>绘画《牛郎织女>取材于民间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传说。写天上的织女因厌倦了天官的生活,下凡嫁给了朴实憨厚的牛郎,生下一双儿女。后来,王母将织女捉拿回天上,牛郎亦追上天来。王母用头上银簪划出一道银河,将二人阻在两岸,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见一次。<牛郎织女>是黄梅戏的经典演出剧目。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花腔和平词两大类,小戏常用的唱腔是花腔,正本戏常用的唱腔是平词。花腔在演唱中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来加强音乐的抒情味道,比如,《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小戏,用的就是花腔,听起来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味道。而《梁祝》和《天仙配》用的则是平词,平词多采用大篇幅的叙述和抒情,使得曲风委婉悠扬,听起来很有感染力。
在现代黄梅戏中,表演艺术家通过对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的借鉴,在黄梅戏唱腔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和突破,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使得现代黄梅戏在委婉中透露着清新,听起来更加悦耳。
另外,现代黄梅戏除了采用高胡伴奏外,还加入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及锣鼓等,无形中增强了的黄梅戏的音乐表现力。
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地方戏,所以,语言上均以安庆语言为基础。一般说来,在整本戏中,演员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的说白则多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所以,黄梅戏的唱词结构多采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一般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七字、十字句框架的基础上,压缩或增扩字数。有时,还在曲调中使用垛句,也就是把相同的短句垛起来唱,以便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和平词大戏相比,花腔小戏唱词比较灵活,变化也多,从三字到七字不等,中间还时常会夹杂一些口语化的字,其实这些字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在句数上,花腔小戏也不是绝对地追求偶数,当出现奇数句时,只要重复最后一句即可达到偶数句的效果。
黄梅戏语言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塑造戏剧形象、渲染戏剧情境,在艺术上潜移默化,在生活中寓教于乐。黄梅戏语言和曲调源于山歌,所以自然具有“山歌”体的韵律美。(文若愚主编,中国文化全知道,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