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因主弦四胡是将琴弓的两缕马尾夹在四根弦内演奏而得名。也有“两家弦”、“二架弦”“大五音”及“乱弹”等不同称谓。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
关于二夹弦的起源,一般认为它是在豫东、鲁西南流行的民间小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吸收了[赞子]、[撵子]、[砍头撅]等民间小曲后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在河南、山东交界的黄河两岸的劳动号子、船歌、夯调、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鼓儿词、花鼓秧歌及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逐步发展形成的。初期,只是农民在农闲时坐着板凳头儿,拉着四胡,说唱娱乐,称作“庄稼玩艺儿”。清道光年间,二夹弦的艺人曾在地摊上演出,化妆简陋,一身小衣包,一顶纱帽,一褶子,旦角脸上抹点红颜色,丑角抹点白灰,旦角以红绸子扎个绣球挂在胸前,生、丑角将红绸或红布围系腰间,没有什么表演程式,三两件乐器一伴奏就开始演出,剧目一般是《小放牛》、《王小赶脚》《夫妻观灯》、《王幺要饭》等生活小戏。清未民初,二夹弦发展迅速,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二夹弦班社的活动足迹。民国4年原武(今原阳)组织起了同乐社,有20人左右。民国5年《河声日报》先后登载了杞县、柘城、西华等县“演唱二夹弦小戏,昼夜聚赌”的消息。民国6年《大梁日报》还载有二夹弦在偃师演出的报道:“有花旦名凤仙者,梁园杰出也。举止娴雅,风姿绰约,所演各剧,眉目传情,媚态可人,观者几忘其为男身……”民国25年上海《戏剧旬刊》还对二夹弦作了评介:“豫东南乡间有一种小戏,名二架弦,以淮阳最多,故又名“淮阳调。”二夹弦不胫而飞,北入河北,东入鲁皖。“花旦唱腔之细腻,发音之柔和,表演之活泼,调门之多,花腔之繁,实为豫省各种戏剧旦角之冠”。
二夹弦的演出剧目初期多为“三小戏”,后来逐渐增加了“袍带戏”。传统剧目有150余出。最基本的有老八本:《头堂》、《二堂》、《王林休妻》、《站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蓝桥会》、《大机房》;其他剧目如《吕蒙正赶斋》、《陈平抗朝》《破天门》、《货郎翻箱》、《梁祝》等。20世纪60年代曾进京演出,获得好评。
二夹弦音乐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唱腔板式主要有[大板][北词]、[娃娃三大类。演唱时真假嗓结合,真嗓吐字,假嗓送腔,清新柔和,洒脱飘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流行地域不同,曾有“东路”、“西路”不同流派。后来又逐渐合流了。(王日新主编,中原记忆 河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大象出版社,2013.01,第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