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一勾勾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97

一勾勾,是我国民间稀有的剧种之一,流传于山东的临邑、禹城、齐河、夏津、聊城、高唐等县和河北沧州,山东的淄博一带,其演出区域多在淄博、泰安、惠民、广饶、垦利等地,中心区域为鲁西北临邑县的兴隆镇、齐河的麦坡口、禹城的杨官营。临邑县现属德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早在四千年前就有氏族聚居,西周、春秋时期属齐国,秦时置漯阴县,属北济郡,汉晋时属济南郡,元、明、清时属济南府,为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区域,黄河冲积平原,面积1007平方公里。临邑县位于济南市北60公里,德州市东南60公里交接处,东与商河为邻,东南连接济阳县,南隔徒骇河与齐河县相望,西与平原禹城、陵县搭界,北与宁津、乐陵接壤;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58,5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点195米,最低点11.5米。泱泱千里华北大平原浩浩徒骇河、马颊河奔腾不。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出“—勾勾”这一独特的唱腔,几百年间,滋润、娱乐教化着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一勾勾”剧种唱腔是在高唐鼓子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聊城八角鼓、河北梆子等曲艺、戏曲中的部分音调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流行区域不同,形成了东西两大派别,东路唱腔活泼俏丽,西路唱腔稳健纯朴。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舞,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成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一勾勾”戏演出形式古老,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为“锄草班”,也经常在农村集市、赶会场、节日组织演出。“一勾勾”来自“一讴吼”,由于它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临邑县地处鲁西北,“一勾勾”的形成源远流长。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组成的班社,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约在1830年,杜玉宝、杜玉发在当地就有影响,清末和民国期间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一勾勾”剧种的绵延发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潜移性和生活化程度厚远浓郁。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当地脱颖历练出许多有名的艺人,有三十二坛子醋焦连坤、剜心刀子王力发、大白桃赵传喜等。

“一勾勾”剧种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等。从1962年到1965年间,相继排演了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巧遇》、《社长的女儿》、《丰收之后》、《夺印》、《三世仇》、《拾玉镯》、《王小赶脚》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很好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百花齐放的历史时期,“一勾勾”剧团培养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艺人才,有邝淑云(小生)、龙传英(花旦,绰号“二姑娘”)、杨富元(老生)、温连香(老生兼丑)朱秀芳(青衣)、王素珍(老旦)。1965年自编自演的现代戏《红梅》和《王小赶脚》,参加了山东省文艺会演。(李群总主编,传统戏剧,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08,第245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八岔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四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