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由流行于豫、鲁、苏、皖交界处的豫东花鼓(也称“砀山花鼓”或“苏北花鼓”)演变生成,是一个风格独特、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
20世纪初,四平调开始由属于民间歌舞的“花鼓”向戏曲转型。其演出形式由歌舞的客观表述,向由演员妆扮人物的代言形式嬗变。改“一人多面”的说唱形式,将锣鼓与表演分离,置于后台,演员按人物角色模仿戏曲化妆,穿戴戏曲服饰登台表演,逐渐向戏曲艺术形式过渡。音乐上也在原花鼓的[平板]、[直板]、[念板]和[河南溜]等歌舞小曲的基础上改造变形,向戏曲音乐发展。表演、音乐都吸收借鉴了京剧、评剧、豫剧、曲剧和二夹弦等兄弟剧种的艺术成就,一个时期的演出面很像多个剧种拼在一起,被观众称作“四拼调”。后来才借用主唱调[平调]的四平八稳,正式定剧种名字为四平调。
四平调的演出剧目相当丰富。它一方面承袭了原花鼓的剧目,如《陈三两爬堂》、《安安送米》《小借年》、《花亭会》、《彩楼记》和连台戏《蜜蜂记》、《丝绒记》、《大红袍》、《包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100余部,还移植了兄弟剧种的剧目数十出。如《哑女告状》、《梅香》、《生死牌》、《梁红玉》、《三子争父》、《花为媒》、《孙安动本》、《鱼腹山》等。又自编自创了《小包公》、《斩天子》、《扒瓜园》等数十个古装和现代戏。其中十多部剧目由中国唱社、黄河音像社等录制为音像制品,广为发行。四平调为北方语系,使用中州韵。唱腔为板腔体,板式有[平板][直板][念板]、[慢板]和[散板]五大类,共16种板式唱法。还演唱[河南溜]、[丰县溜]和[昆腔]等多种曲牌。四平调产生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由民间花鼓演变而来,又在其生命基因中,与生俱来的含带着强烈的民间说唱艺术特质。它虽是一个百岁小戏,但花鼓的艺术却相当古老在豫东民间世世代代,绵延不断地广泛流传着,豫东人爱听爱看,它的音调是豫东人民群众的心中之歌。所以,四平调的演唱,既有音乐性,又具说唱性,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观众耳熟详。女声演唱委婉流畅、活泼俏丽,男声演唱节奏明快、激越豪放。还由于地理环境和演员创作个性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流派:商丘四平调剧团表演艺术家邹爱琴,以其浓厚、奔放、纯朴、流畅的演唱风格,成为四平调女演员中的佼佼者;王汉臣以其苍劲、刚毅、巧夺、妙闪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创造才能,成为四平调男演员中的楷模;拜金荣以她高亢、明亮、豪放、跳跃的演唱风格成为女声净行的榜样;山东金乡刘玉芳则以清脆、玲珑、细腻圆滑的演唱技巧别具一格;成武王凤云又以明快跳荡、华丽清新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商丘韩世臣也以自己真声吐字、假声行腔的演唱个性为小生唱腔另辟蹊径。可谓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20世纪50年代,不仅河南的商丘、濮阳和新乡的部分县区有了专业的四平调剧团,山东的成武、金乡和曹县,安徽的砀山,江苏的丰县、沛县等都纷纷成立了四平调专业剧团。演出活动更延伸到东海之滨、秦晋高原。四平调剧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曲调优美酣畅,提供了近代由民间歌舞向戏曲艺术嬗变的鲜活标本和例证。(王日新主编,中原记忆 河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The memory of central plains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大象出版社,2013.01,第4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