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二呼噜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

二呼噜由四股弦、落儿腔等剧种的唱腔融汇变通而来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种自制的发音近似“呼噜”之声的“二呼噜”,故得名。

该剧种于清末民初产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临西县张白地村(原属山东省,1965年划归河北)。该村已有五代艺人,演唱二呼噜已有上百年历史。第一代艺人叫张思爱,绰号“干巴脸子”,随母到张白地村落户。张是一位会唱四股弦、落儿腔河南曲子等剧种的艺人,多才多艺。他将这些曲调糅杂在一起,加以变通,用自制的拉弦乐器“二呼噜”伴奏,在村里教会了张克俊、张学江、张思存、张思春等人,组成子弟班进行演出。张克俊绰号“老套子”,工旦行,在当地小有名气。以后馆陶、清河、邱县等邻县少数村庄也有人来张白地村学唱二呼噜,如张兰祥、张兰周、张景宇等再后又有黄传荣、王风山,张书勋、邓元整、张廷龙等习此剧种。六十年代,又有一班青年人开始学唱。该村业余演出一直持续至今。

该剧种流行区域较狭窄,演出范围东抵卫运河,南达山东冠县桑河镇,西到邱县香城固以西冀鲁交界处,北至威县邳固、清孙庄,方圆约百余里。历史上无专业班社,只有农民自娱性的业余演出组织,除年节化妆演出外,平日也为村民婚丧嫁娶唱“清音桌”。

二呼噜的剧目,多移植于其他剧种,据统计有《辕门斩子》、《血汗衫》《王子荣掉印》(即《双合印》)、《宝莲灯》《双喜合》、《宋江杀楼》《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吕蒙正赶斋》、《卖妙郎》等二十一出。四股弦的剧目,二呼噜可以一字不动的演,只改动唱腔即可,艺人谓之“改嘴”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散板〕、〔三板〕、〔翻腔〕、〔娃娃〕、〔垛子〕、〔念板〕等,以及〔哭迷子〕、含韵〕、〔栽板〕、〔留板〕等辅助性板式。用大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大摆门〕、〔二板揣〕、〔打水牌〕、〔研磨牌〕等。乐队由八人组成。文乐有二呼噜〔后为板胡代替)、二胡、笛、笙、唢呐(兼)武乐有板鼓、大锣、镲、小锣等。

“文化大革命”学演“样板戏”时,才将主奏乐器二呼噜改为板胡。这种板胡尺寸是:红木担子长六十三厘米,从千斤到瓢上为二十四厘米,从千斤顶到山口为十三厘米。弓子长七十二厘米,拴黑马尾,瓢直径为十厘米,长八厘米,为梧桐木板。三根轴子二大一小,二根大轴在一侧,一根小轴在另一侧,为辅。定弦为外弦1,里弦5。演奏时只拉里外两根弦(四度定弦),辅弦起共震作用,增强共鸣。自制的二呼噜结构、尺寸与上述板胡相同,唯筒子是用桐木挖成,直径为十厘米,长十四厘米,用料不同,音色相异。(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07,第99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四平调

下一篇:民间戏曲:夏县蛤嫫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