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蛤嫫翁,蛤蟆翁流行在山西夏县祁家河一带。因其独特的乐器胡琴能发出一种近似蛤蟆的声音,锣和钹的声音也象蛤蟆鸣,故而得名。
蛤蟆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西山头村组成有20余人参加的蛤蟆翁班社,并购置戏箱,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演出剧目有《蓝桥会》《小寡妇上坟》、《黄桂英哭墓》、《闹马房》《闹酒店》《瞎子闹洞房》《张古董借老婆》《买瓦盆》、《修南山》、《钉氙》、《渔舟配》等10多个。这一小班社的成立,对蛤蟆翁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930年后,这一剧种日渐衰落。解放后,虽然有关门部多次进行挖掘抢救,终因流行地域过于狭小,艺人力量过于单薄而未能复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 第四十七卷 民俗方言志,中华书局,1997.09,第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