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采茶戏发源于江西上饶地区铅山县,它是由当地的采茶灯,吸收了黄梅采茶调发展而戍的。流行于江西上饶、弋阳、贵溪等地。
明朝,武夷山下的铅山县盛产茶叶,农民成群结队上山摘茶喜唱山歌,因内容涉及采茶,故名“采茶歌”。当,时铅山、上饶、弋阳,贵溪一带,每年正月灯彩盛行,这种采茶歌和民间歌舞相结合,加进了故事情节的表演, 由童男童女穿上艳丽服装,扮成剧中人进行演唱,这便是赣东采茶戏的雏形。约在乾隆年间,江西各大剧种已形成,这时由童男童女表演的灯彩形成为“三角班”。 乾隆末年,湖北连年水灾,许多黄梅县人逃荒到江西,除带来黄梅小调外,还流传了整本大戏,如《菜刀记》、 《毛朋记》,《拷打红梅》等。到了清末三角班演出的本戏增多,而角色不够,便增加了须生、老旦、花脸等角色, 组咙“串班” (介于“三角班”、 “大班”之间的演出组织)。因而赣东采茶戏出现一个盛行时期,流行地区日益扩大。后来因遭到清政府明争禁演,几乎绝迹。但植根于民间的采茶戏半班,于1927年前后以朴实健康曲调填唱革命歌词,起到宣传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解放后人民政府咙立了上饶地区、贵溪县采茶剧团。 ·
赣东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大部分是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斗争和男女爱情的民间故事。小戏有五、六十个,如《三姐妹看灯》、 《三矮子放牛》、《磨豆腐》、《撇芥菜》等,人戏有十几本如《乌金汜》、《拷打红梅》、《菜刀记》、《白岗记》,《毛朋记》.·《赶子图》等等。
赣东采茶戏音乐,大致可分为三角小调(曲牌台乐)和湖广调(板式音乐)两部分。三角小调主要来自当地呛茶歌和民歌,也吸收;了外地民歌和戏曲音乐。腔调较短,结构简单,旋律流畅,感情朴实,多属“五声音阶”,曲名多与剧名同。另外它有些别致的衬词和衬腔,加强了曲调的色彩,也有利于表演。湖广调是演出大戏常用的主要曲调,它吸收了湖北黄梅戏的亡七板]、 [火攻]等板式结构发展形成的。它包括的板腔有; [湖广本调]、 [湖·广平板]、 亡搜介]、 [亡叠板]、 [哭板]、 [散板]等。另外还有一种凡字调,它速度慢,拖腔多,常用在悲苦凄惨的场面。
赣东采茶戏的表演是载歌载舞的。在服装,化妆方面,;比较重视生活真实。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山绿人红》在省戏曲现代戏汇演时曾得奖。(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06月第1版,第4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