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采茶戏,曾有三脚班、花鼓班、半班等俗称。主要流行于抚州地区的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南丰、乐安、东乡、金溪、资溪、南城、黎川诸县及原属抚州地区的进贤县(今属南昌市)。
抚州地区历来盛行民间灯彩,在灯彩活动中杂以歌舞戏剧表演。如临川、崇仁诸县的竹马灯,东乡、进贤等县的连厢花鼓采茶灯。清同治《东乡县志·风俗篇净记载:“元宵……好事者或扮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近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清代,临川、宜黄、南丰等地便产生了脱离灯彩的三脚班。这种三脚班,有的是一旦一丑,有的是二旦一丑,演唱单台戏、对子戏或三小戏。除演小戏外,兼演一些角色不多的整本大戏或圻子戏,如啜毛朋记》、《蔡鸣风辞店》、《山伯会友》等。其唱腔曲调,常以戏名为调名,折子戏多用亡毛朋记调)。清代末期,又从花鼓班中吸收了川调、神调,并受宜黄戏影响,增加了花脸行当,演出了袍带戏,甚至兼演宜黄戏。1934年,崇仁县航埠艺人张佑民在临川组成了第一个职业戏班“佑民堂”,使抚州采茶戏进入半班阶段,抗日战争期间,又吸收了丰城、高安丝弦班传人的本调、小花调、经过融合加工,形成了本剧种演唱整本戏的主要腔调——本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抚州地区和各县市纷纷成立了专业剧团,1953年定名为抚州采茶戏。唱腔的结构形态与艺术特征
抚州采茶戏的唱腔,可分主要腔调与杂腔小调两大类。
主要腔调,有本调和川调两种。本调,包含正弦(常称亡本调),反弦(常称抚调和毛朋调)。C本调的基本结构为上下句,唱腔的旋律以五声为骨干,偶而掺用偏音。川调,包括亡川调与亡神调(又称服药调或芙蓉调),是三脚班后期吸收的外来腔调。艺人们又掺合本地毛朋调和双劝夫调的简板将其发展。在半班初期,以临J11县为活动中心的艺人就曾以川调作为演唱整本戏的主要腔调,故又曾被称之为亡临川调。其基本形态为对称的上下旬结构。每句又分为对称的两个腔节,每腔节两板,腔节之间均间以等长的过门。唱腔每句均落。这种基本形态的川调,称为亡川调正板。实际上是一种用“半句子”唱法(即每个腔节唱半句唱词)的。双川调”(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有时正板下旬的最后一个腔节增加一板,用衬词落在5音结束。正川调正板常单独使用。其变化最多、也最地方化的是其(简板)。简板为÷拍子。为对称的上下旬结构,每句四板,采用“整句子”唱法(即连续唱完每句唱词)。简板的音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吸收本调的简板,上句落2,下句落号·它不单独使用,只用在正板之后,并必转入正板收腔。收腔句仍多落,但亦可落乎。另一种简板则是吸收亡双劝夫调)的音调,上句落2或8,有时亦落5(作扩展的送板句),下句则落6。这种简板可用在正板之后,也可以直接起腔,但必须转入正板下句收腔,收腔句一般均落。使用这种简板的川调,常用作抒情性的女腔,但也常用于身份较高、性格更复杂的丑角。川调除具有亡正板和简板两种板式外,偶而亦用亡倒板)起腔。神调的结构与川调相同,为对称的上下句,每句四板、上句落5,下句落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江西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9年12月第1版,第15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