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平镇一带。是由迁移到台湾的嘉应州一带的客家人,将粤北采茶戏带到台湾的。据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的《安平县杂记》“风俗现况篇”载:“酬神唱傀儡班,台庆、喜庆、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掌中班、采茶唱等戏。”其中已有“采茶唱”戏曲。清末、民初台湾采茶戏达到鼎盛期,各地相继成立戏班,自编新剧目。或则在山歌曲调中填入新唱词,加上对白,表演简单故事情节;或则以小调对唱加上对白、表演。这两种形式都以丑、旦戏谑对唱为主,故被称为“相褒戏”。本世纪20年代,歌仔戏盛行,加以当时台湾出现北管、正音班、京剧、车鼓等剧种,采茶戏在服装、化妆、故事、布景、身段、角色等方面均接受它们的影响,而产生“改良戏”。1937年以后,日本统治者推行“皇民化”运动,压抑文艺,造成戏剧衰颓,采茶戏唯靠民歌演唱的方式保持了山歌、小调及采茶戏的片段。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采茶戏才与其它戏剧一起得以复兴。60年代后,电视、电影、收音机普及了,民间戏剧生存不易,采茶戏逐渐演变为采茶歌仔戏。目前台湾省有20余客家剧团,以苗栗荣兴客家采茶戏剧团为代表的团体,在保存传统客家采茶戏演出形式的原本风貌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台湾采茶戏的曲目大致有四类:一是小调对唱加上对白,如《打海棠》、《十送金钗》。二是用山歌曲调自编歌词,如《梆伞尾》、《送郎》。三是以《平板》曲调自编歌词唱民间故事或劝世内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娘教子》。四是以《平板》曲调自编歌词的喜剧,如《一斤十六两》等。这四类都是以丑、旦对唱形式为主。
台湾客家采茶戏中,唯一有二旦、一丑三个脚色的剧目是《卖茶郎张三郎的故事》。其主要情节是:张三郎和妻子、妹妹三人上山去采茶,回家来制茶后,三郎决定到台湾去卖茶。妻子、妹妹一道为之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一直送到十里亭。三郎到了台湾卖茶赚钱后,迷恋上了酒大姐而流连忘返,过了数载才回家。回到家中,妻子问及茶钱去处,三郎随便编造理由搪塞,妻子终于明白茶钱已被三郎赌光,乃一气之下,跑回娘家。三郎后悔自己错误的所作所为,前去岳父家接回妻子,夫妻和好如初。全剧共分十出:1.上山采茶。2.送郎(亦称送哥)。3.梆伞尾。4.粜酒。5.劝郎怪姐。6.接哥、盘茶。7.山歌对唱、打海棠。8.十送金钗。9.盘赌。10.桃花过渡。
台湾客家采茶戏以《平板》(即《采茶调》)为主要唱腔,《山歌子》是次要唱腔,其余《九腔十八调》则是点缀性唱腔。《平板》、《山歌子》的曲调,随着歌词的变化而略作改变,能表现愉快、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其伴奏乐器以二弦、胖胡(椰胡)为主,另加:锣、通鼓、梆鼓、小锣、三弦、铁弦、大广弦、洞箫、唢呐、扬琴、钹、拍板等。(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