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一名花鼓灯)。其流行地区有吉安市、吉安、吉水、永丰、峡江、新干、泰和、安福、遂川、万安等县,邻近的抚州、赣州地区也曾流行。建国后,定名为吉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的原始形式,分为花鼓灯和三角班两种。其中的花鼓灯,是从民间灯彩中演化出来的。这种花鼓灯的剧目和曲调,有很多是从当地三角班中吸收的。而且,有些曲调就是来自赣南采茶戏。三角班也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清初之际,赣南采茶戏从遂川、宁都等地传人吉安、永丰等地,就在当地盛行起来,这是初期的三角班。乾隆年间,宜黄戏的三角班传人乐安县,道光年间盛行于永丰,宜黄三角班与来自赣南采茶戏的三角班在永丰相结合,再向吉水等地发展,并且吸收了花鼓灯的剧目、曲调,这就形成了吉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出于宜黄三角班的剧目分为两类:一是旦、丑的两小戏;二是由生、旦、丑合演的整本大戏。另外,还有出自川调系统的剧目。吉安采茶戏的音乐曲调,也非常丰富,其名称往往是根据戏名而定。曲调多为四韵和上下两韵,风格粗犷、朴实,易于表现现实生活。吉安采茶戏没有女演员之前,都是以男扮女,传统唱法多用真假嗓结合。在表演上最具有特色的是矮桩戏或称裙子戏。丑角穿齐膝短裙,坐矮桩,走矮子步(分高桩、中桩、低桩三种)。小生、小旦则善于使用折扇作道具,配合多种身段,称扇子花或扇子功。在表演中,有时还插以杂耍吸引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吉安采茶戏在后期的发展上,更多的是受吉安戏的影响,其次是湘剧、京剧以及新余花鼓班的剧目、音乐和表演等,也被吉安采茶戏所吸收。现在吉安采茶戏的吹奏曲牌有50余首,其中有不少来自吉安戏。在表演上,吉安采茶戏的半班戏,由于受吉安戏、湘剧和京剧的影响,表演形式多有吸收,在行当上也都仿效这些剧种的表演。
清末民初以来,吉安采茶戏班社林立,最突出的发展,是剧种流派在师承关系上大致可分为三派:一是永丰派,二是吉水派,三是以罗五俚(艺名盖天麻子)为代表的一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地区的红色歌谣和红色戏剧大量涌现,如<大放马>、<送哥哥上前方>、<杨如轩带花>和<志愿当红军>等,都是用吉安采茶戏的曲调演唱的。自从红军北上抗日后,吉安采茶戏开始衰落,使这个地方剧种几乎面临绝境。建国后,吉安采茶戏很快得到了恢复,不仅全区有十余个县建立专业的剧团,而且还成立了地区采茶剧团。使吉安采茶戏的发展,纳入了正常而健康的轨道。全区的专业剧团先后整理、改编了大批传统剧1目,如<补背褡>、<秧麦>等,并创作演出现代剧目<家庭夜战队>、<春风万里>和<两头肥猪>等,均获省级会演的优秀奖。(《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 86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新华出版社,1999.07,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