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采茶戏,属于赣中采茶戏系统。这个剧种的流行地区,有宁都、永丰、于都、兴国、石城、瑞金、广昌、宜黄等农村圩镇,还到过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宁化等县演出。建国后,最初名为宁都地方戏,后改为宁都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最早是一种三角班的演出形式,表演重于载歌载舞,有特定的表演形式,念白用宁都县赖村地方语言。音乐具有浓厚的山田气息,易于学习、传唱。曲调有的粗犷、朴实,有的活泼、明快,优美抒情。演出剧目有《采茶》、《补背褡》等约30多个。宁都采茶戏的小戏,还吸收了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
清道光、咸丰以后,由于东河戏、宜黄戏、吉安戏等大班风靡一时,当地观众要求三角班突破固有的形式,上演故事性较强的大戏。这时,宁都采茶戏开始演出了《毛洪记》、《山伯会友》、《孟姜女哭城》等。由于它是来自民间,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很少袍第一节戏曲剧种 ·87·带戏、武打戏,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动作有虚有实,载歌载舞,充满乡土气息。其基本曲调有:(一)、川调,这是宁都采茶戏音乐的主要成分;(二)、《青龙山》调;(三)、《毛洪记》调。伴奏唱腔时用两把勾筒二胡,定为正反弦,突出正弦一主弦二胡。二胡、笛子、唢呐一般用于过场音乐,其间奏曲牌、过门和锣鼓点子,也受了祁剧和宜黄戏的影响。
清光绪中叶,在宁都境内有两个祁剧班社与宁都半班的合作,祁剧与半班的合演,形成了半整杂。1921年前后,半整杂的祁剧艺人散去,使大班剧目无法演出,半整杂的形式终于解体。
自工农红军长征北上之后,时局动乱,宁都采茶戏的艺人,求生不易,只能呆在边缘的山区苟延残喘。建国后,由18名艺人倡导,成立宁都地方戏职业性剧团。从此,宁都采茶戏进入城市,建立了演出基地,成为今日的宁都县采茶剧团。(《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 86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新华出版社,1999.07,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