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高安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11-01         点击:

高安采茶戏,俗称高安丝弦戏,故称丝弦班子。由民间灯彩演变而成,是一种在瑞河锣鼓戏之后的新兴采茶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高安、上高、宜丰、宜春、分宜、新余、清江、新干等地。因其发展于高安,建国后,定名为高安地方戏,1978年改名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民俗,每逢年节,城乡灯彩盛行。随着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玩灯渐渐不能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于是玩灯者自编一些生活小戏,这样就由玩灯演变到登台演戏了。

1920年,请清江县的花鼓班师傅柯万芝教授过<补背褡>、<卖棉纱>等,推动了高安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1921年以后,三角班艺人进一步丰富了演唱节目,扩大了影响,使高安采茶戏迅速流传开来。1926年,灰埠的花鼓班自然解体,仅谌国太一人出外搭班,这时上湖铺的花鼓班正式命名为顽幼堂,成为高安采茶戏的主要开拓者。到1931年前后,高安采茶戏不仅遍及高安农村,还在上高、清江、抚州等地撒下了艺术种籽,名艺人相继涌现。

1933年至1943年,高安采茶戏进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上湖铺顽幼堂和独城丝弦班先后六次进入南昌市和建县剧场,在南昌采茶戏的影响下,正式上演整本大戏。

建国前,高安采茶戏被诬为“淫戏”而屡遭禁演,使这个产生不久的剧种走向衰落阶段,仅有的顽幼堂已是奄奄一息,濒临消亡。

1950年,以顽幼堂为基础,组建高安地方剧团。不久,又将京剧复兴舞台的部分演员并入,改变了过去以男扮女的传统习惯,充实了艺术力量,从此出现了女演员。1959年8月,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高安采茶戏上庐山为全会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肯定。同年10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今宜春地区采茶剧团),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

高安采茶戏的剧目共有一百余出,多数是从瑞河采茶戏和其它剧种移植、改编而来。表演艺术方面,其特点是地方色彩浓郁,语言通俗生动,唱腔质朴生动、粗犷、高昂,尤其是小戏的表演,载歌载舞,活泼明快,唱腔由本调、常用调、杂调及民间小调组成。曲牌多来自宜春地区的民间吹打。高安采茶戏原来没有打击乐,以后向瑞河戏、瑞河采茶戏、京剧以及民间吹打吸收锣鼓经加以融化运用,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  86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新华出版社,1999.07,第87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宁都采茶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瑞河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