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采茶戏、高安锣鼓戏。其流行地区主要是高安、奉新、上高、靖安、宜丰以及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因为高安县旧为瑞州府治,地处瑞河流域,1979年改名为瑞河采茶戏。
瑞河采茶戏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小调,故又称灯班或采茶班。后吸收了瑞河戏部分剧目和高腔曲牌,是一种并有瑞河锣鼓和瑞河高腔的地方剧种。
清康熙年间(1662--1735年),是瑞河采茶戏的初期阶段,以表演<开茶园>这类灯彩小戏,逐步形成了三角班。瑞河采茶戏从赣南采茶戏、赣东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吸收了剧目和曲调,使其剧目和音乐唱腔更加丰富起来。在表演上,这类小戏洒脱、粗犷、质朴而又热烈。丑角的矮子步和旦角的云步、碎步、闪步,男角重扇子功,女角重手帕功等,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瑞河采茶戏从吸收江西吉水的采茶戏开始,又向前发展一步。大约在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从吉水传来的三角班,带来了两种基本唱腔,一是<傅公子休妻>曲调,一是<余老四拜年>曲调。这些剧目和曲调,使原来两旦一丑的三角班,开始出现了小生这一行当。从此,瑞河采茶戏便由民间的灯彩向独立的地方剧发展。
清末,瑞河采茶戏到乐平、波阳等地演出。由于受了当地采茶剧种影响,开始演唱大本戏,带回了<耳环记>、<卖花记>等十余本大本戏。后来,根据民间传说和晚清话本为剧本的题材,又编写了一些大本戏,如<割肚记>、<三宝记>等,才使瑞河采茶戏步入半班的阶段,演员行当由三小丑为八脚头,有一种固定的唱腔。
瑞河采茶戏进入半班之后,原来活跃于瑞河两岸的瑞河大班相继解体,很多艺人改唱了瑞河采茶戏,并将瑞河大班的高腔也带进采茶戏之中。这种高腔原属曲牌体,后来发展成为板腔体,形成了一定的板式。在其他属于采茶戏的剧目中,还插迸高腔的曲调,使高腔与采茶本调揉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瑞河采茶戏高腔。
瑞河采茶戏的表演特点是洒脱、粗犷,节奏性强,注意歌舞说唱与帮腔,由于它长期保留干唱的形式,因而它的伴奏锣鼓别具特色。演出中这些伴奏乐器不仅掌握节奏,渲染气氛,还能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及其细小的内心活动。
瑞河采茶戏经过发展以后,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有名气的班社共21个,著名艺人甚多。各流派的艺术,对于丰富、提高瑞河采茶戏,起了很大的作用。民国以后,由于高安花鼓班兴起,它便开始衰落下去。
建国后,流散在各地的瑞河采茶戏艺人重新组织起来,1955年成立了高安县采茶剧团。1957年3月,剧团调往奉新。(摘自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志 86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新华出版社,1999.07,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