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邵阳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0-25         点击:

邵阳,古称昭陵,又名“宝庆”。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东临衡阳市,南面永州市,西南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接怀化市,北达娄底市,是通往滇、黔的要道。邵阳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 500多年,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历代皆为州府治所和商业重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便是邵阳民间艺术赖以生成的基础。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或“花鼓戏”,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音韵。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邵阳花鼓戏最迟形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问。其发展也经历了从“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到生、旦、净、丑四行俱备的三个阶段。“二小戏”是在地方“对子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邵阳农村逢年过节时,都有民间舞狮子、舞龙灯、车马灯等活动,都要演唱“对子花鼓”。这种“对子花鼓”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很简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情节有故事的小戏,也形成了小丑、小旦两个角色行当。“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摸泥鳅》等。到了同治年间,内容的逐步丰富,剧中人物增多,才有了小生的出现,形成“三小”行当。“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送表妹》等。民国初年,一方面不断上演新剧目,一方面向其他剧种学习,与其他剧种交流,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须生和花脸。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生、旦、净、丑四行,进人大本戏时代,代表剧目则有《洪基逼退》《卖花记》等。

邵阳花鼓戏以花灯戏为基础吸收了师道戏、赛神扎故事和地方传统歌舞之精华,后来吸收了祁剧的某些舞台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丰富精彩,尤其小旦、小丑和小生的表演艺术更具特色。邵阳是个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民间文化发达,歌舞兴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戏改,艺人的思想和演技都得以提高,涌现了王佑生、李鸿钓、陈明生等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名艺人。1956年和1958年,邵阳市花鼓戏剧团在北京怀仁堂和武昌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打鸟》,团员受到亲切接见,其演艺得到梅兰芳、田汉、周信芳、欧阳予倩等戏剧大师的赞赏。1976年,该团排演的《装灶王》《摸泥鳅》《送表妹》等由中央电视台录像;同年,《双脚迹》《摸泥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团还排演了《张谦参军》《队长抬花轿》《双开锁》等现代题材剧目。1985年,邵阳市文化局组织全市花鼓戏名老艺人,在本市举行教学演出,并对15种传统剧目进行录像,保留了部分珍贵的艺术遗产。此后,创作和演出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最有特点的表演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之中。丑角的表演程式大多从农村的劳动生活中直接吸收和提炼而来,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颇具特色。旦角的手巾技法丰富多彩,小生的扇子技法也很有特色。早期的邵阳花鼓戏,多为“社火”性演出,每逢节庆和游傩、庆娘娘之类的宗教活动的乡间盛会,即临时邀集,在禾场、草坪演出,都是些业余班社。清咸丰年间,出现了半职业性及职业的班社,成员多为手工业者、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农民、巫师等。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有的则是边行巫边唱戏,演出也多在县郊及乡镇。有些职业班社则终年奔波;行程远涉贵、黔、赣、鄂、滇、蜀境内部分城乡,人称“江湖班”。

邵阳花鼓戏的音乐孕育于当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又受到民间说唱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以及宗教音乐等的影响。曲牌共有560多首,分川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小调4类。其中40多首属于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76首属川调,60首属各类数板,还有50多首属小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热烈欢快、轻松活泼;川调豪放明亮、高亢激越;数板、垛子如说如诉、缠绵悱恻;民间小调和丝弦小调丰富多彩、乡风浓郁。过场音乐,有民间吹打乐和丝竹音乐两类。打击乐锣鼓点子基本上同于祁剧,但演奏风格更加花哨和细腻。(摘自:朱咏北著,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12,第63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零陵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常德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