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常德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0-25         点击:

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广大地区,  在常德,桃源、汉寿和临澧、澧县和津市更为群众所喜爱。常德古名武陵,民间歌舞艺术历来丰富,它们都是形成常德花鼓戏的基本因素。常德花鼓戏的前身“地花鼓。是有丑旦两角的“二小戏”,以后出现了“三小戏”,唱腔仍是地花鼓小调。有些三小戏的唱腔除小调外,又有大筒腔(正宫调)。在常德花鼓戏中期,艺人俗称的“杂戏”剧目,剧情比较丰富、复杂,演山这些剧目需要多种行当,如《毛三骗谁》,除小丑、小旦外,还要有老生,老且扮演,这为它后来能够演大本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常德花鼓戏演大本戏,大约是在清代末年,先后演出过《关王庙烧香》,  《阴阳蓝桥》、  《刘海戏蟾》、  《槐阴送子》等大型剧目。

在旧社会,花鼓戏艺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同时也为了谋求奉剧种的发展,便学汉戏,入汉班。因此在常德花鼓戏中,产生了亦“花”亦“汉"的。两抡班。。解放前,几乎所有的花鼓戏班全为这种“两抡班”,纯花鼓戏班被贬称为“一独孤”或“寡灯”班子。有些戏班还将!《宋江杀惜》、《梅龙戏凤》等剧目,分别用汉、花两个剧种演出,剧种与表演相同,只改唱腔。这种。两抡班。的演出形式,由于广大农民的喜爱,在常德农村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的今天。

解放前,常德花鼓戏只在农村有戏班,除少数师徒相传的专业艺人外,大都亦农亦艺,自由组合。为适应农村情况,每年分上季、中季,下季三季演出,其它还有为宗词、寺庙,为消灾,为赌场、为集市贸易的场所等演出的。!建国后,常德花鼓戏有了四个专业剧团。

常德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一百多个,大多反映民间生活中的家庭悲剧。在剧本结构上,讲求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不少剧目,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常德花鼓戏中也有条纲戏,  《四下河东》一剧,有的戏班可连台演出十几夜。

解放后,各剧团充分发挥了花鼓戏易于表现现代生活的特长,创作并移植演出了大批现代戏。如眺源县1959年创作的《九龙巨变》和常德县1955年创作的《割麦插禾》,1978年创作的《查鸟笼》等现代戏,都曾参加过全省会演。

饱含乡土风味、具有朴实感人的唱腔,是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色之一。它的唱腔至今仍保持着翻高八度用假嗓结束乐句尾音的唱法。这种唱法俗称“2咙”,也是称为正统常德花鼓戏的主要唱法。

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细腻表演,是常德花鼓戏的另一特色。这主要体现在生活小戏中。如《唐二爷试妻》中旦角表演纺纱过程时,发上抽花针,插针入鞋面、挽纱,搓纱、咬线等一系列动作都很精彩,使人感到真实、生动和亲切爱看。

常德花鼓戏的唱腔,属曲牌连套体,包括翻正调炒,:“打锣腔”、  “小调”三类。它的伴奏,解放前非常简陋,文场只有主弦(大筒)和反弦(京胡),笛子、唢呐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使用。锣鼓虽然比较齐备,但除少数花鼓戏锣鼓点外,大部分是搬用汉戏的锣鼓经。主奏乐器大筒,因其发音沉郁淳厚,乡人称“瓮子筒。。解放后,乐队逐渐发展,目前已有一支以民乐为主体加上西洋木管和低音乐器的中型乐队,除了托腔保调以外,还能起到表现剧情和烘托气氛的作用。(摘自: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06月第1版,第683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邵阳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襄阳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