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襄阳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0-25         点击:

襄阳花鼓戏,主要流行在汉水中上游一带的襄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老河口、枣阳等地。初称“地花鼓”、“花鼓子”,自登台演出之后,渐多以“花鼓戏”相称。1951年,襄阳地区成立花鼓戏演出队,剧种始出“襄阳花鼓戏”之名。后流行区域各县相继组建了专业或业余剧团,并各以本县县名冠称。1980年,襄阳地区文化局经研究认为,该地区范围内冠称县名各异的花鼓戏,实为同一剧种。可统一称为“襄阳花鼓戏”。自是,剧种乃定今称。

襄阳花鼓戏孕育于当地一带的民间艺术活动。初为“打火爆”班子(以锣鼓打场的灯班)中一、二装扮角色的歌舞故事表演,称“单玩子”或“双玩子”,节目有《砍黄豆》、《腌腊菜》、《打小秃》、《接新娘》、《卖翠花》等。清道光年间,襄阳的这类表演形式与鄂东、荆州一带的花鼓戏交流结合,并受清戏、汉剧、湖北越调影响,乃逐渐形成了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特点的襄阳花鼓戏。

清朝末期至民国年间,襄阳花鼓戏屡遭官府禁演,只能避之于乡野活动,时被人们称为“躲躲戏”。然分散在各地农村演出的班社却日渐增多。据调查材料统计,其间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戏班即有夏长命班、严子先班、萧大华班、习有道班(又称“兴乐班”)、魏幺班、李金山班等三十多个。当地知名艺人则有清同治年间的张天兴(丑)、高士荣(丑)、张士荣(旦)、民国年间的许德刚(生)、彭兴顺(生)、康良选(旦)、胡兴才(旦)、魏幺(生)、石春山(旦)、李文焕(旦)、刘东生(生)、江百贵(旦)等。时鄂北一带已有“一清二黄三越调,躲躲戏玩得也热闹”之戏谚流传。

襄阳花鼓戏唱腔有桃腔、汉腔、四平以及干梆子、彩腔(小调)等。主要腔调桃腔、汉腔、四平均为板腔体。

桃腔,男女同腔,上下旬结构。上句多落I音,下旬落5音。传统唱段一般由起腔、正腔、腰腔、落腔四个部分组成。起腔,为一个上句腔,落音常为5音;正腔,为上下句反复演唱;腰腔,一个上句腔,也常落5音;落腔,是一个下旬腔,为唱段的结束句。桃腔的传统板式主要有:一板三眼的[慢桃腔],旋律性较强,适于抒情(悲苦戏中演唱时,夹以抽泣声,又名[悲桃腔]);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的[快桃腔],速度适中,用于叙事、对唱;一板一眼的[慢二流],曲调简洁,宜于叙事;有板无眼的[快二流],速度较快,报字紧密,多用于紧张、激烈的场面。另有[数板]、[垛板],均不是独立板式,多插入其它板式中使用。还有一种散唱形式的[间板],系借用湖北越调板式名称,用桃腔的旋律演变成的桃腔散板,常用于唱段的结束处。

汉腔,分[大汉腔]和[小汉腔],男女同腔,均为上下旬结构,唱段无“起、正、腰、落”格式。  [大汉腔]上句落5音,下句多落1音,一板三眼,速度稍慢,常用于抒发郁悒哀愁的情感。[小汉腔]上、下旬均落5音,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腔中还常夹以有板无眼的[赶板]、[紧板],多用于叙事。

四平,四句式结构,落音多为1、1、2、I音,第一、二句腔连唱,第二、三、四句腔以锣鼓断开。板式有一板一眼的[正板]和有板无眼的[垛板],以及紧打慢唱形式的[嚎板]。还有用上下旬对唱的形式,称为“对经”另有衬字较多,行腔较长的诉腔,称为“哭皇天”。

干梆子,其曲调似与湖北越调或梆子腔有亲缘关系。多以有板无眼的[数板]与“紧打慢唱”的形式相互转接演唱,无弦乐伴奏。唱此腔的剧目不多,仅有《拦马》、《桑园会》等几出戏。另有[过板],亦系吸收外来腔调。

襄阳花鼓戏彩调约有70余支,其使用情况有两种:一为生活小戏中的专用小调,如《卖翠花》中的[卖翠花调],《卖绒线》中的[卖绒线调],《卖白布》中的[卖白布调],《卖京货》中的[卖京货调],《腌腊菜》中的[腌腊菜调]等,戏名即调名。一为戏中插曲或丑行演唱的腔调,如[拉花腔](又称“拉瓜腔”)、[四六句]、[啸嗝调]等。

襄阳花鼓戏基本采用襄阳地区通行的襄樊话演唱。其语音四声调值为:阴平24,阳平52,上声55,去声213。主要腔调的唱词格式一般为七字、十字的对偶句。桃腔、四平唱词常夹有五字的垛句。对偶句式唱段一般由首句定韵,上仄下平,一韵到底;四句式唱段为一、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可不合辙,各段之间韵脚不求一致。对偶句式的长唱段,其间也有转韵情形。唱词押韵通用十三辙。(摘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下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1093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常德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长沙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