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花鼓戏流行于鄂西北的郧县、郧西、均县,竹溪、房县以及与之毗邻的豫、陕边境一带。因兼唱以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以打击乐伴奏的八岔戏,习称“二棚子”。1981年定为今名。
琴子戏又名调子戏,唱腔通称“琴子腔”,因有大筒子胡琴伴奏而得名。又因其唱腔尾音翻高,有“蹶尾巴腔”之称。它是钟祥一带盛行的梁山调在鄂西北的流变。八岔戏据传是因伴奏乐器共有八件而得名,也叫花鼓戏。唱腔通称八岔,乃襄阳花鼓戏曲调传入鄂西北后,与当地灯歌、小调融和形成。
郧阳古属襄阳府,与荆州、襄阳沿汉水相连。《郧县志》有“明成化七年荆襄流民百余万”和“明成化十二年丙申五月荆襄流民数十万”的记载,荆、襄地区曾大规模移民到郧阳。清同治版《郧县县志·风俗志》记有“郧阳古志:民多秦音,俗尚楚歌”。荆襄流行之梁山讽和花鼓,溯汉水而上,在郧阳一带逐步衍变、发展成具有当地语言特色和艺术风采的二棚子——郧阳花鼓戏。据调查,清咸丰、同治间,郧县即有以生脚翁道儿、旦脚盛维娃等当地艺人为首的二棚子戏班。到清光绪时,剧种已相当兴盛,郧县、郧西等地职业戏班就有十余个,在鄂、豫、陕边境演出。有些与山二黄或越调合班称为“三条腿”。在演唱艺术上受越调与山二黄影响,又有所发展,能演大本朝代戏。郧县李结子班拥有三十余人,文唱武打,行当整齐,演出曾远及陕西西安。光绪初年,鄂西北遭受水灾,大批移民入陕,二棚子随之流到陕南的安康、丹凤、商县、雒南等地。该区域流行的商雒花鼓戏就是当时由湖北传去的二棚子演变的(见1957年《商雒花鼓戏音乐》)。到清末民初,郧县、郧西、均县等地职业戏班有二十三个,知名艺人有:旦脚徐子东、贾马娃(艺名“六斤半”),丑脚陈和尚,生脚李梁子,琴师吴天寿等。后来,由于当地官府对花鼓戏下了“不准敬神”、“不准进城”的禁令,职业班社渐趋衰落,但在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山区仍有不少小型的半职业戏班活动。
郧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据艺人说有近二百个。郧县文化馆和湖北省戏曲工作室于1962年联合挖掘剧本一百零四个。其中,琴子戏六十三个,八岔戏四十一个。琴子戏以整本戏居多,经常上演的剧目,除大筒腔系各剧种中较出名的《刘海戏蟾》、《蓝桥会》、《大访友》外,还有“三报”,即《公堂报》、《乌鸦报》、《黑驴报》以及《汾水河》、《西蜀讨帐》、《上四川》、《下扬州》、《三打黄桂香》等。其内容多为贸易经纪人的家庭纠纷,重在批判凶狠的婆婆、不孝的媳妇及虐待前妻子女的后母。《描容》、《赶潘》、《杜老送子》、《安安送米》和“三赠”即《赠金》、《赠银》、《赠衣》等小戏、折戏,也唱琴子腔。八岔戏以折子戏居多,其中以雇农喻老四、商贾张德和、书生李广大为贯串人物的几组折戏就有三十余出,其内容多为追求婚姻自由、提倡家庭和睦、反对嫌贫爱富的故事。另有一些一戏一腔演唱的生活小戏,如《站花墙》、《卖翠花》、《小两口顶嘴》、《龚老大帮长年》等,乡土气息浓厚,颇有地方艺术特色。
郧阳花鼓戏,长期在山区农村走乡串岭,班子精干,一角多用。行当中重小生、小旦、小丑和唱工生脚,花脸和老旦常由生脚代扮。琴子戏重唱,八岔戏以歌舞见长。丑脚在两类戏中都有重要位置,素以念白取胜,《乌鸦报》中的丑脚,念白长达数百句,很见功夫。小戏使用“内白”(幕后答话)较多,交代情节的过场戏较少,剧本结构比较紧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郧阳花鼓戏得到了一些发展和提高。土改期间,鄂西北农村就成立了近百个业余剧团。1953年,建立了与山二黄合班的职业性的郧阳胜利剧团。1956年,《小两口顶嘴》(见图)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郧县旦脚艺人贾重红扮该剧的陈氏获得三等表演奖。1964年,郧县成立过以演郧阳花鼓戏为主的专业农村文艺宣传队,曾移植演出《补锅》、《借牛》、《游乡》等现代戏。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郧阳地区新编的现代戏有《摘棉花》、《一升米》、《姑嫂迎春》、《山村春色》、《十个鸡蛋》等十几出。1980年,郧县创作的《二杆子招工》参加湖北省业余文艺会演,获创作和演出一等奖。“文化大革命”后,本剧种仅有业余剧团。(摘自:《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3.01,第100页)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