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花鼓戏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随县,是兼唱打锣腔利大筒腔的剧种。旧称花鼓戏,1956年,随县建立专业剧团,始定今名。
随县地处鄂东北,东邻应山及河南信阳,西连宜城、枣阳,南接安陆、京山、钟祥,北界河南桐柏。为湖北最大县份。历史上,随中、随南沿涣水(俗称府河)一带主要流行习称府河路子的花鼓戏;随北一带主要流行北路花鼓戏;西南角之大洪山一带主要为梁山调活动区域。传入随县后,不唱骷髅腔,其班日“蛮班”,腔日蛮调。北路花鼓戏唱腔在随县统称奁调。梁山调乃四川梁山灯戏“大筒筒”调经鄂中传入随县后,流变形成。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所赋予的条件,府河路子花鼓、北路花鼓、梁山调在随县汇集交流,逐步形成了以蛮调为主,兼有裔调、梁山调、彩调,舞台语音、表演风格和打击乐基本统一的地方剧种——随县花鼓戏。
清道光末,在随县天河口成立的严训班为本剧种的最早职业班社。咸丰、同治年间,它所唱蛮调、裔调、梁山调各有四本“当家”大戏,即所谓“四蛮、四奋、四调”。从艺者必须会唱这十二出戏才能出师收徒。该班丑脚兼擅生、旦的郁大块,旦脚张福堂,小生左秤等均为名角。1935年至1938年间,全县的专业和半专业戏班发展到十八个。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随县被日军侵占,戏班相继流散,县境内仅剩由高城的余篾匠班与塔湾的刘树亭班合并而成的双和班,在日军尚未占据的地区惨淡经营。1940年,该班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一二师三六五团收编,称‘‘三六五团俱乐部”,在该团防地售票演出,并常与汉剧同台。日军进攻襄阳,三六五团撤走,戏班人员折返随县,继组双凤班(因有女艺人刘凤梅、张风春得名)活动。1944年,双凤班与应山县姚相木楚剧班并为双合班演出时楚剧琴师夏光银为随县花鼓戏的蛮调、裔调和彩调配上了胡琴伴奏。此后,剧种逐渐分成了唱腔全部有胡琴伴奏的随东派,和基本保持原始风貌(仅梁山调有大筒子胡琴伴奏)的随北派。1945年初,双合班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所属应北大队吸收为随军文工团,仍唱随县花鼓戏和楚剧。不久,改隶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为抗日军民演出。部队转战北移,文工团解散,人员退伍,重组了双合民众班。到1947年春,除双合民众班外,随县还有同兴剧团、社会剧社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同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县,开展土地改革,艺人回乡分田,专业戏班全部解体。
随县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二百多个。其中,唱蛮调的一百二十多出,唱宙调的二十三出,唱梁山调的三十二出,唱彩调的三十七出。四大主腔各有的四本“当家”大戏为:蛮调《拷打红梅》、《大清官》、《晒罗裙》、《常文秀卖妻》;裔调《打蛮船》、《白海棠割肝》、《雪梅吊孝》、《三打黄桂香》;梁山调《刘海砍樵》(《天平IlJ》)、《张广大拜寿》、《蓝桥会》(《大蓝桥》)、《下扬州》。此外,常演剧目还有所谓“五赠”、“四楼”、“三辞”、“三反"、“二画”、“张八出”及分别以张朝宗、李广大为贯串人物的两组戏。“五赠”为唱梁山调的《赠金》、《赠银》、《赠衣》,唱蛮调的《赠弓》,唱裔调的《赠环》;“四楼”为唱蛮调的《东楼会》、《西楼会》、《南楼会》、《北楼会》;“三辞”为唱蛮调的《胡彦昌辞店》、《张德和辞店》、《蔡鸣凤辞店》;“三反”为唱蛮调的《大反情》、《小反情》、《白老四反情》;“二画”为唱蛮调的《雪梅观画》,唱梁山调的《扫堂挂画》;“张八出”为唱蛮调的张德和组戏。另有《大观灯》、《补缸》、《瞧相》、《王婆骂鸡》等彩调戏也常上演。剧目内容多为民间家庭生活与地方传奇故事。无蟒靠戏。
脚色行当主要为俗称的“六根台柱”,即三个“内脚”(青衣、二旦、小花旦),三个“外脚”(老生、小生、丑)。演出时,一般由老生带老旦,丑脚兼彩旦、带花脸。近、现代知名艺人有罗银、聂太金、李福元、詹少银(以上为旦行)、杨老八、朱亮生(以上为生行)、杜兴林(丑行)、张三才(琴师)等。演唱上,除梁山调的生、旦为真、假嗓结合外,其它声腔为旦脚用假嗓,别的行当皆用真嗓。各行表演均有一定程式,某些称谓亦甚特殊,如提腿叫“挖簪”,甩发叫“蹬跷子”,走边叫“开山子”。还有一些特技,如《打裁缝》中二旦的“铲响鞭”(罗银及刘凤梅擅长),《血汗衫》中青衣的“衔碗”(聂太金最佳),《晒罗裙》中丑脚的“爬竿”(陈忠山尤能)等,均见功夫。(摘自:《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3.01,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