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花鼓戏是我国368个剧种之一,俗称“花鼓子”,距今已有1 00多年的历史。远安花鼓戏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该县荷花镇一带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鼓属民间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对或数对,一手扬帕一手玩扇,划地为台,边歌边舞,有打击乐伴奏。随着专业戏班的出现,并受其他戏种的影响,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经本地历代艺人不断创作、整理与完善,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H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的远安花鼓常为小生、小旦、小丑3个角色,故又称“王小戏”。据清人余治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花鼓戏在南方广大农村已甚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称呼,有“吴俗名滩簧.楚中粥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两名三脚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盛行乡里.而且是小型的“对对戏”(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远安花鼓绝大部分都是对对戏和三小戏,而且多为生活小戏,唱的全部是农村家事。其中男女之爱和儿女情长占很大成分.所渭“花鼓一开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远安花鼓的传统剧目.从老艺人手中挖掘出来的共101个。这些剧日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8人。其次为《仃金银·店子会》共6人。独角戏一个《思凡》,其余大多是对对戏和三小戏。
远安花鼓的唱腔可谓丰富多彩,优美动人。它分、勾主腔和彩腔两类。主腔又分为陶腔、汉腔、南腔和四平4种,四平义分为上四平和中四平。主腔巾,陶腔为当家腔。主腔属板腔体,一般有起、正、腰、落{个板式,便于叙事叙情。彩腔是曲牌体,一般一戏一个曲牌,曲牌名就是戏彩。《卖线子》、《绣衙包》、《瓜园会》就属此类。远安花鼓属打远安花鼓的表演,粗犷夸张.富有浓厚的,仁活气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摇步”,摇旦走“风浪步”;牛角走“方步”,丑角走“课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4v满月”.旦角坐“半J1”。在做功上,有亮相、整发(整冠)、整衣、使扇等。在专题表演中有赶驴、绣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烧香拜佛等。在舞台调度}有网场,内外荷花.穿“8”字,“走四门”等。在演员表演技法上有“云手”、“水袖”、“甩披发”、“抱背”、“板口条”、“摊一字”等。锣腔,无丝弦伴奏,演唱时,前台唱.后台合(帮腔).锣鼓腰板。艺人唱戏注重报字,行腔带衬词,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颇受农民喜爱。
远安花鼓的主腔中正板是主体,一般是七下句,不断反复,多为十字句和七字句。十字句的节奏为“三、三、四”,匕字句节奏为”二、二、三”。主要音型为“235”、“265”。彩腔的句式有七字句、丘字句或五字匕字i字混合组成。彩腔不仅有衬词,有时还有衬句,如“呀喝嗨嗨衣呀嗨”、“呀喝子喂哟喂哟喂哟”。
2007年6月,“远安花鼓戏”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自:余远国主编;王玲,刘雪梅副主编,三峡民俗文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03,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