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花鼓戏,原名“迓戏”,俗称“哦呵腔”。历史上,因其主要在鄂东的举水以东地区活动,又称“东腔”、“东路子”(举水以西活动的黄孝花鼓戏相对而称“西路子”),1974年定为今称。流行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黄冈、浠水、英山、新洲、蕲春,鄂东南的黄石、大冶、鄂城、咸宁以及豫南的新县,皖西的金寨、霍山等十余县。东路花鼓戏发祥区域——麻城、罗田、红安、黄冈、浠水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东北与安徽、河南交界,西南与本省的孝感、咸宁地区接壤,历史上素为鄂、豫、皖三省毗邻山区土产山货的重要集散地。据调查,当地歌风历盛,砍柴、放牛、采茶、插秧等山野、田畈劳作皆有歌唱,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采莲船、推马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亦久有流行。入清以后,又有清戏、汉调长期活动。清道光二年(1822)((黄安县志·风俗篇》已有:“呀戏……子弟不列于梨园,节奏不谐乎弦管……”之记载。黄安即今红安,呀戏即迓戏。据此,原称“迓戏”的东路花鼓戏至迟在嘉庆末、道光初已经形成。据本剧种名艺人戴桂亭(1883~1966)说:其师余八(余柯喜)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师爷柯八爹是清道光年间人,师爷以上还有两辈艺人活动。此亦可为剧种形成于嘉庆年间之佐证。
东路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受过清戏、汉剧影响,并与黄梅采茶戏、楚剧等剧种有过交流。所演《白兔记》、《拜月记》等剧目即来自清戏,所唱“二高腔”显系受清戏音乐影响而形成。净脚行当腔乃借鉴汉剧净行的演唱方法。打击乐亦吸收有汉剧的艺术成份。其主腔——东腔,原称“哦呵腔”,既与黄梅采茶戏的主腔——七板相似,亦为楚剧早期主腔。另如悲腔、四平及小调[卖杂货]、[讨学钱]等,则与楚剧至今名实一致。
清同、光年间,东路花鼓戏已有职业班子到豫南和安徽金寨等地演出。清末民初,班社大增,仅麻城就有盛家园、桂花亭、尉家嘴等几十个。罗田先后亦有黄二结戏班,方海清戏班、潘凤仙戏班等,其中不少艺人常年在外演出并教场,他们除在鄂东及鄂东南一带驰名外,活动曾远至豫南的潢川、光山、商城与安徽的金寨、霍山等地。30年代,东路花鼓戏屡遭官府禁演。其后,西路配有胡琴伴奏的楚剧流入大受欢迎。剧种至40年代后期已趋衰落。
东路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有东腔、对腔、二行、火攻、叹腔、四平、腊花腔、二高腔。均属板腔体音乐。
东腔,上下旬结构,男女分腔演唱。男腔下旬落1音,女腔下句落5音。唱段一般由起腔、正腔、迈腔、煞腔四个部分组成。起腔是一个上句腔,有散起与板起两种形式,散起又称“起腔引子”;正腔是唱段的主要部分,为上下旬腔反复演唱;迈腔是剧中人夹以道白或表演动作或转煞腔时的唱法,为一个上句腔;煞腔为唱段的结束句,是一个下旬腔,有散煞和整煞两种形式。“起、正、迈、煞”四个部分在一个具体唱段中,可完整地运用,也可只用其部分。如不用起腔而直接以正腔部分的上下旬开唱,迈腔后再接正腔演唱等变化组腔形式。东腔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一板一眼的[中板]、有板无眼的[快板]及[散板],后又发展了[导板]、[摇板]等。东腔可独立成段,且使用较多。东腔又可同对腔、二行、火攻、叹腔等转接运用。
对腔,上下旬式结构,用于男女对唱。腔句落音与东腔相同。唱腔平稳、舒展,一般由东腔起腔引,后转东腔煞腔结束唱段,也可独立成段j板式有一板一眼的[中板]和一板三眼的[慢板]。
二行,上下旬式结构,男女分腔。腔句落音与东腔相同。多按起腔、正腔、煞腔三个部分组成唱段。也有不用起腔直接唱正腔转入煞腔的。板式只有一种有板无眼的[正板]。
火攻,上下句式结构,男女分腔。腔句落音与东腔相同。火攻又分[散板火攻]和[流水火攻]两种。[散板火攻]上下腔句间均夹有专用锣鼓点,上句用大打,下旬用小打。[流水火攻]速度为{节拍,速度特快,一气呵成。演唱时二者均可与东腔转接运用。对腔、二行、火攻实为东腔的派生曲调,旋律基本相同。但在节奏处理和演唱方法上各具特色。
叹腔,上下旬式结构,男女同腔,上句落5音,下旬落l音。腔调深沉悲怨,多用于苦戏中的女性人物演唱。板式以一板一眼的[正板]为主,也有板无眼的[数板]各散板式的“哭头”。
四平,四句式结构,男女同腔,四句腔配四句词即为一个完整唱段。起唱前与第二、三、四句腔间均有锣鼓过门。四句腔落音为5 l 2 l。板式只有一种一板一眼的[正板]。
腊花腔,上下旬式结构,男女同腔。下旬多落5音。唱段也由“起、正、迈、煞”四个部分组成。起腔多为散起,腔句间有锣鼓过门。板式有一板一眼的(正板]和有板无眼的[数板]。
二高腔,上下旬式结构,男女同腔。下旬常落2音,收腔时又可落5音。由“起、正迈、煞”四个部分组成唱段。起腔部分有散起和板起两种,中间夹以起腔锣鼓。正腔部分为上下句反复演唱,后转迈腔或转不规整的长短句子构成的“随腔滚”,最后以煞腔结束唱段。其曲调富有浓厚的湖北清戏的韵味。能独立构成唱段,也可用叹腔转接。传统板式有一板一眼的[中板]、有板无眼的(快板]及[散板]等。(摘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湖北卷 上册,中国ISBN中心,1998.03,第6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