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中花鼓戏,民间小戏剧种。初名花鼓灯,后叫花鼓戏或花鼓班。主要流行于新余、清江、丰城、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永丰和乐安等江西中部地区,它是采茶戏的别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定名为赣中采茶戏,为了保持花鼓戏的特色,仍名“花鼓”。
赣中花鼓形成于清乾隆时代,盛行在清末民初。它经过民间“灯彩”的阶段,再与其他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变成由单台戏(一个演员独唱)、对子戏到三小戏的演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花鼓戏的发源地则是在吉安、吉水一带。根据实地调查,吉安县万福乡麻塘村是最早演唱花鼓戏的地方。该村自明代以来就是老正福乡的一个大村盘,他们的祖先每逢新春佳节,都要大闹花灯,或是到本姓家门拜年,或是到邻村贺春。游行花灯有龙灯、狮灯、鱼灯、彩莲船、螃壳精和马仔灯等。“花灯班”。每到一处,圈地为台,依次演唱。前面一对灯笼上面一边写“麻塘郭”,一边写而花灯班表演的节目中,有一个《扇子花鼓》(又名《七块柴》)很突出,加上其他一些节目,大多出于赣南采茶戏,只是在伴奏上用两把胡琴而不用锣鼓。到了清代中叶,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这种从灯彩中分离出来的民间小戏,便在江西腹地普遍兴起,13趋活跃。由于它和采茶戏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就被称作“花鼓戏”。当时,在乐安的金竹茅草山,有人将宜黄三脚班与花鼓灯合二为一,并且组班演出,这就留下乐安的花鼓班。据说从第一代师傅廖启福开始,传至民国初年的廖治国已是他的第六代弟子。及至清末民初,赣中花鼓传入袁河流域,盛行于新余、清江和丰城等地。当时新余有很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亦农亦艺或亦工亦艺,有的干脆弃工从艺,使花鼓戏演出队伍不断壮大。加之每逢年节和庙会,又有演年戏、庙戏、墟戏以及赌戏之盛行,花鼓戏便借这些活动而风靡渝州。尤其是新余罗坊之所以成为班社云集,艺人辈出的花鼓戏之乡,其原因与罗坊是当时赣中最大的赌场不无关系。
赣中花鼓班从民间灯彩向地方剧种的发展,主要是受宜黄三脚班(采茶戏)的影响,不仅使花鼓班丰富了演出内容,而且在演员脚色的配置上,也与宜黄三脚班完全相同,有的花鼓班所敬的梨园祖师,正是宜黄大班的“西川灌1:3清源妙道真君”。由于这种新的变化,才使赣中花鼓最终变成了能演大型剧目的剧种。赣中花鼓戏最早的剧目,主要是旦、丑小戏。其剧本的唱词,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既通俗易懂,又诙谐风趣。在赣中各地广为流传的花鼓戏,拥有演出剧目二百多出。清末新余罗坊花鼓班班主廖秀财的传人廖富川一人,就能口述一百多出。这种花鼓剧目包括单台戏:《十只砂罐》、《送秧公》、《打茶会》、《十个月长工》、《十个月孟姜女》、《四川调》等;对子戏:《瞎子算命》、《相别楼》、《卖樱桃》、《打懒婆》、《打骨牌》、《枝子打花》、《媳妇难改》、《十个铜钱》、《学生歌》、《双劝夫》、《张三看妹》、《大放牛》、《交情》、《红绣鞋》、《摘白花》等。其中清江花鼓班的整本大戏曾有七十余种。由于赣中花鼓吸收了不少外来剧目,和发展了本剧种的独有剧目,才使得这种花鼓拥有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半班戏、整本大戏和连台本戏等形式多样,生、旦、丑行当俱全,有悲、有喜、悲喜结合等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演出剧目。
赣中花鼓的初期多为一戏一曲,音乐、唱腔大多来自民间小调,主要有宫调式和徵调式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韵,过门短,上口快,旋律简朴,轻松活泼,抒情逗趣。这种花鼓戏的曲调有二百余种,如[十调扫坟]、[十杯酒]、[纱窗外]、[十打]、[十八变]、[交情]、[数麻雀]、[闹五更]、[红绣鞋]、[下象棋]、[瓜子仁]、[九连环]、[抽壮丁]、[打骨牌]、[补背褡]、[三清曲]、(想郎调]、[送郎调]、(吃斋调]、[戒烟调]、(谈梅调]、(算命调]、[大审调]、(补碗调]、[哀音调]、[秋江调]、[采桑调]、[陈姑赶潘调]、[喜报三元调]、[花姑过关调]、[花鼓闹庙调]、[桔子树上摘白花调]、[卖布调]、[卖杂货调]、[卖花线调]、[盘广货调]等。由于花鼓戏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其曲调广为流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江西乃至江南形成一定的共性。不少曲调只是由于语言上的不同,旋律、节奏、唱法等方面大多一样,少数略有变化。(摘自: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 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8.10,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