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花鼓戏唱腔的主体部分以基本形成板腔体结构,有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个板类。另外,唱腔中还有一部分杂曲小调。
慢板类:包括[东柳子慢板]、[西柳子慢板]、[悲腔]三种板式。均为一板三眼(记谱为4/4)。其中[东柳子慢板]又称[东柳子平腔],[西柳子慢板]又称[西柳子平腔],均是豫南花鼓戏中最常见的板式。它们不仅有普通的可以反复的上、下旬,还有在结构上不同于普通上句的“起板”(即起腔旬)、“行腔”(即起转折作用的送板句)和不同于普通下旬的“落板”(即收腔句)。[东柳子慢板]上、下旬通常均在头眼起唱,帮腔常出现在起腔句的句尾,其曲调有生、旦、净、丑之分,多用于演本大戏;[西柳子慢板]多在板上起唱,帮腔出现在普通上句和下旬的句尾(收腔句和起腔句没有帮腔),其曲调仅有生、旦之分,多用于演出生活小戏。[东柳子慢板]与[西柳子慢板]均可以独立构成唱段,也可与其它板式连接转换,但这两种[慢板]之间却互不转接。[悲腔]为生、旦共用,速度较慢,下句句尾的旋律连续下行,较长于表现哀伤之情,通常[悲腔]不单独构成唱段,多转如“悲捻子”或EL炮]。
行板类i包括I:-行板]、E-六板]、[倒阳]、[佛腔]等板式。均为一板一眼(记谱为2/4)。起腔句的句尾都有帮腔。
快板类:有E-行快板]和[二八扣板]两种,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为1/4)。[二行快板]系由[二行板]紧缩而成,通常为生脚所用;[二八扣板]又名[顶嘴],速度较快,字密腔简,板起板落,有生、旦两种曲调。另外,还有一种叫“加板”的,是穿插各种板式中的短小,密集的垛句。
散板类:主要有[火炮]、[滚板]两种板式。[火炮]又有生腔与旦腔之分。它们分别19汉剧的[西皮散板]和[--簧散板]借鉴而来;[滚板]的唱词句式不规整,押韵不严格,类似其它剧种的[哭滚白]。另外,散板类的唱腔中,还有起导引作用的[导板]和穿插在一般板式中的“悲捻子”。[导板]只有一句上句,一般常导人[慢板]、[佛腔]、E'X炮]、[滚板n“悲捻子”又名“哭捻子”,一般是在上、下旬的正式唱词之外附加的由“哎呀”之类的叹词和“我的相公啊”之类具有特定称谓的短语构成的,偏于表现悲苦之情,多穿插在唱段中的转折处。
豫南花鼓戏唱腔中,与主体部分并存的,还有一部分杂曲小调,如[四平调]、[报台调]、[相思调]、[打字调]、[还魂调]、[工尺上]、[小柳子]、[经调]等多在一戏一曲(或一戏数曲)的小戏中使用。在大本戏中亦偶尔用之,具有较浓的山乡风味。, 豫南花鼓戏的唱腔以五声音阶居多,主要为宫、徵、羽三种调式。唱腔的音高由演唱者临场而定。
豫南花鼓戏的乐队只有武场。乐器有手板与单皮鼓、小堂鼓、大锣、小锣,统由一人兼司。乐师以伴奏的同时,还担任帮腔。锣鼓点多源于当地民间锣鼓,分为开台锣鼓、身段锣鼓和唱腔锣鼓等三个部分。(摘自:冯建志,吴金宝,关莉著,河南濒灭剧种唱腔艺术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