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属于荆楚地域打锣腔系统的剧种,系主要流行于江汉平原的地方戏曲。开始俗称“花鼓子”,亦因兴起于清代沔阳州地(包括沔阳、天门、洪湖以及潜江之一部分)而称沔阳花鼓:j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为今称。
荆州花鼓戏的声腔,系荆楚地域江汉平原花鼓歌舞与自鄂东、鄂北一带传人的花鼓戏在当地融汇发展的产物。
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3月版)的分析研究结果,荆州花鼓戏传统唱腔分正腔与小调两类。正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还魂腔])等,均为板腔体。其中,[高腔]、[圻水腔]、[四平腔]、[打锣腔]习称荆州花鼓戏的“四大主腔”,各有一批代表剧目。
1.高腔
[高腔]为男女行同腔。唱腔多为板起板落,上、下句腔均落Sol(徵)音。唱段结构有“起板”、“梗子”、“腰板”、“落板”四个部分。其“起板”部分为一对上、下句腔,前后有专用的锣鼓点子连接;“梗子”部分为上、下句腔反复;“腰板”部分为一个上句腔,句幅稍长;“落板”部分一般为一对上、下句腔,也有只是一个下句腔的。可整收,也可散煞。[高腔]常用板式有一板i眼的[正1 82荆楚音乐板]、一板一眼的[快高腔]、有板无眼的[鱼咬尾]以及[摇板]、[散板]等。常用调高Do(宫)=F(或G),胡琴Sol-Re五度定弦。荆州花鼓戏的[高腔]音调旋律,与江汉平原天、沔一带的田歌、薅草歌的音调旋律十分近似,且演唱形式也都为锣鼓伴奏、一唱众和。[高腔]与当地流行甚久的“歌腔皮影”戏音调,也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详论参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8年3月版)。
2.悲腔
[悲腔]为旦行专用腔。唱腔板起板落,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多落Do(宫)音,下句落Sol(徵)音,收腔时又可落Do(宫)音:唱段结构亦由“起板”、“梗子”、“腰板”、“落板”组成。传统戏中,[悲腔]多与[高腔]连接演唱,唱段前常由[高腔]“腰板”导入[悲腔]“起板”,二者在衔接中常插入“叫头”,“哭头”或以衬字“哟喂哟”演唱的“无字腔”增强悲伤之感。[悲腔]的常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正板]、有板无眼的[鱼咬尾],以及[散板]等。常用调高Do(宫)=D,胡琴Do—Sol五度定弦。
3.圻水腔
[圻水腔]是一支男女行不分腔的腔调。唱腔多为板起板落和句中漏板,上句落Do(官)音,下句落Sol(微)音。唱段由“起板”、“梗子”、“腰板”、“落板”组成。“起板”为一个上句腔,但有多种唱法。如“三起板”,第一分句可散唱,分句尾有拖腔,第二、三分句间有锣鼓穿插。如“双起板”,中速,第三分句间有锣鼓穿插。如“花腔起板”,通过音调旋律加花扩展成具有较长拖腔的唱法,习称“上花腔”。如“快起板”,速度稍快,全句连唱,一气呵成。如“散起板”,全句散唱。各种“起板”,其前后均有较长的锣鼓点子。“梗子”部分为上、下句腔反复,每句四板,“腰板”为一个上句腔,句尾有拖腔接锣鼓;“落板”为一个下句腔,多由四板构成,也有用“花腔”落板的,习称“下花腔”;也有“散落”的。[圻水腔]中有一种悲凋唱法,上句腔多落Re(商)音,称为[圻水败韵]。[圻水腔]的常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正板],一板一眼的[原板],有板无眼的[一字板],以及[摇板]、[散板]等。常用调高Do(宫)=F(或G),胡琴Sol-Re五度定弦。[圻水腔]的腔名已留下了此腔源于鄂东蕲水(今浠水)县的印记,所以,其旋律框架、音调特点与鄂东兴起的花鼓、采茶戏所唱是一样的。(黄中骏著;丁凤英主编,荆楚音乐,武汉出版社,2014.12,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