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戏是“风阳三花”(风阳花鼓、风阳花鼓灯、风阳花鼓戏)之一中国民间各地都存在着诸多花鼓戏种,如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皖筒花鼓戏等,各具其地方特色,一般是在民间歌舞如花灯、花鼓、采茶灯基础上,吸收民间歌曲和其他戏曲音乐形成的。与其他花鼓戏相比,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 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
由于“风阳三花”中最有名的还是“凤阳花鼓”,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所以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风阳花鼓戏”就是“风阳花鼓”。如《中国戏曲文化》“凤阳花鼓戏”条目云:“凤阳花鼓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起源于风阳县长淮卫民歌,因此得名凋花鼓戏.、百年以来,凤阳花鼓戏只是以歌舞的形式演唱,没有专业的班社,只是在空闲时自娱自乐。、每逢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或庙会,在庙前、麦地或集市中的空地,置一桌一凳,即可开锣演出。花鼓艺人背着细腰鼓,提着铜锣,流浪卖艺乞讨,唱曲有‘好朵鲜花’等套数,一般在农人赛会时少不了花鼓戏,”书中认为风阳花鼓戏与凤阳花鼓是一体的东西,由于概念混淆,把风阳花鼓戏产生时间推得较前,.《安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资源概况》等公共读物在介绍“风阳花鼓戏”时,实际上也是在多讲何为“凤阳花鼓”,将两者混为一谈.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何为风阳花鼓,再看看何为风阳花鼓戏。
“风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原为风阳县燃灯寺一带独有的民间艺术。据《凤阳县志》已载,燃灯寺还有一种与风阳花鼓艺术相伴而生的边唱边舞边奏的民间打唱艺术,叫又拉机,和凤阳花鼓一样过去是风阳人的讨饭工具。俗话说:“叉拉机、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究竟起源何时,学界尚未定论据说明洪武初年,朱元璋欲在家乡临濠(今凤阳县)建帝都,为了充实帝乡人口,迁各地移民数十万居风阳,于是形成了南北民间艺术的交汇,产生一种新型的花鼓唱。开始主要在两种场合表演:一是用于当地祭祀、酬神还愿等活动;二是用于节日和农事等社火喜庆活动。而所属长淮卫一带的村镇,当时流行“凤阳歌”。洪武六年( 1372)地方建制为卫(明朝规定军队五千六百人为一TJ-).于是当地群众以地名为名,称凤阳歌为卫调,但外地人仍称之为凤阳歌,由于临近淮河,借漕运舟楫之便,凤阳歌得以广泛传播,盛行于南北。
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其家乡太仓看过凤阳花鼓,曾绘有《花鼓子》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生动再现了风刚花鼓在江南的流行,清康熙时,也出现不少有关风阳花鼓的文献,记载了风阳花鼓南北演出的盛况。(摘自:裘新江,周熙婷著,凤阳花鼓戏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12,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