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淮北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0-25         点击:

花鼓戏主要因为伴奏乐器用花鼓而得名,是安徽境内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地方戏剧,由于流行的区域不同而有淮北花鼓戏和皖南花鼓戏之分,这一南一北之间,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淮北花鼓戏”主要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当地称其为“花鼓”或“花鼓戏”。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花鼓戏艺术,因此冠以起源地名,将这项分布在淮北大地上的花鼓戏艺术称为“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清末时极为昌盛。清嘉庆年间,在宿州四乡已有数十个花鼓班社,每个班社七至九人,多的则有十几人,六七个班社联合为会,每个会三十多人,设会长一人,是研究和传授花鼓戏的组织。

淮北花鼓戏与花鼓灯同出于安徽淮河流域的“花鼓”,宿州以北的一支走向戏曲演变成花鼓戏;怀远及淮河以南的另一支,因吸收了当地玩灯这一民间艺术而逐渐走向舞蹈,发展成花鼓灯。至今从唱腔、舞蹈、锣鼓、演出形式都可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

约300年间,淮北花鼓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舞为主、以唱为辅的歌舞阶段。这时候的舞蹈,多是从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行为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如《拾棉花》《撒种走》《王二姐担水》《玩石磙》等。这时候的唱腔,也多源于一些当地的民歌小调,如“太平鼓”“丰收歌”“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怀远山歌”等。歌舞均以锣鼓伴奏,化装简单,广场演出,无前后台之分,演出者互称“玩友”。
淮北花鼓戏中所用的“三捡莲”绣花鞋和木头脚垫

二是从传统歌舞走向戏曲、歌舞并重的阶段。清末时,淮北花鼓戏便以简单的戏曲形式演出,不但有生活小戏,还发展出了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为内容的整本戏。角色行当上也逐渐细致,初步分出了生、旦、净、末、丑等主要行当。其演出的主要场地仍在广场,但场上横放一条长 统凳,后加一个案板和两条长凳,代表前后台和上下场门。清末民初时,130北花鼓戏的班社已经遍及当地的城乡,无论是茶馆酒楼,还是田头村舍,常有艺人“砸干梆”(即只打梆子)清唱。男女老少都十分爱听,常能在街头巷尾听到有人随口吟唱几句,因而在当地又流传着“花鼓一响,锅饼子贴到门框上”“听了花鼓戏,荒了二亩地”等谚语。

三是从广场到舞台的发展阶段。民国时期,一些艺人组成了职业班社,添置了简单的服装道具,有时在皖、豫、苏、鲁一带的城乡巡演,有时也会到南京、上海、济南、徐州等较大的城市演出。舞蹈主要有“压花场”“盘鼓”和“大武场”,因风格不同而形成了文、武两派。但旧时当权者却给这种成长于乡野的艺术贴上了“淫词滥调,有伤风化”的标签,并禁止人们演出花鼓戏。艺人们被逼无奈,只得改唱大鼓、坠子等,有的艺人甚至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剧种濒于人亡艺绝的惨境。

1949年11月,宿县中心文化馆组建了宿县工农剧团,将花鼓戏正式搬上舞台。1952年冬,十五名河南籍的坠子戏演员进入该团改唱花鼓戏,其中便有李桂兰、何秀玲等首批花鼓戏女演员。1957年4月1日,这个工农剧团被正式命名为“宿县淮北花鼓戏剧团”,并增加了一些专业人员。同时为了发展花鼓戏,剧团还成立了戏曲进修班,积极培训青少年演员,增添服装、道具,系统地整理传统剧目和传统音乐,建立了风格独特的管弦和打击乐队,创制了“曲牌”“过门”“压板”等各种伴奏音乐,丰富了唱腔及演出内容。

淮北花鼓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来源于淮北地区乡野之间,在不断地流动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流行区域内各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些艺术流派。从唱腔和表演的特点来看,可分为南、中、北三路。南路以宿州为中心,流行区域为淮河两岸和淮北地区,主要唱腔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赶脚调”“兰花调”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敬君(花鼓状元)、牛开运、张光等人。中路以徐州为中心,主要散布在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萧县、砀山等地,其主要唱腔有“平板”“寒板”“过叙子”“货郎段”等,其代表人物包括有“花鼓梅兰芳”之称的王相田、萧县的“黑云彩”杜学诗等人。北路以山东济宁为中心,流行于鲁南和鲁西南等地,因为常常演出《休丁香》,因此当地群众又常将这种花鼓戏艺术称为“花鼓丁香”,其主要唱腔有“平调”“平韵”“寒调”“寒韵”“阴司曲”等,其代表人物有张纪德。(摘自:张媛媛,江小角本卷主编,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8,第131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凤阳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龙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