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滨戏是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原哈尔滨市所属各县)的新剧种,主要流布在松花江地区行署所辖的各县(市)。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团址设在五常县。
1959年,哈尔滨市政府根据东北三省文教书记会议精神与黑龙江省政府要求,决定在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剧院及五常县(1964年前属哈尔滨市管辖)民间艺术剧团进行新剧种实验。
五常县是开发较早的地区,民间音乐丰富,有二人转、东北大鼓、单鼓、皮影戏等音乐。专业音乐工作者、老艺人和县领导共同讨论,认为二人转在五常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黑龙江省有“呼兰萝卜阿城蒜,五常大米二人转”的民间谚语,二人转音乐在五常县几乎家喻户晓。利用二人转音乐作为新剧种的唱腔基础创造新剧种,是能够受到人民欢迎的。基于这种认识,通过移植的传统剧目《樊梨花》进行了唱腔实验,创造了“梨花腔”和“新柳腔”,受到了广大观众喜欢。其中“樊梨花坐大帐”、“谯楼鼓打二更天”等一些主要唱段均在观众中传唱。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了录音。1960年7月,该剧目参加了黑龙江省新剧种会演,并在闭幕式上做了汇报演出。会后,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文化局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就龙滨戏的音乐基础、唱腔的地方特点、时代精神、演唱风格、乐队编制及伴奏方法等进行了座谈讨论,充分肯定了龙滨戏音乐的创作道路,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继《樊梨花》之后,又改编了传统剧目《高梦鸾》,移植了现代戏《红霞》。通过这两个剧目,创造了“新咳腔”。这样,龙滨戏不仅有了以抒情为主的“梨花腔”,还有了以欢快为主的“新咳腔”,和以叙事见长的“新柳腔”,加之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的“杂调”,就为龙滨戏奠定厂唱腔音乐基础。
1964年,又创作了大型现代剧目《展翅高飞》,对龙滨戏的唱腔、板式、伴奏方法、打击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并参加了黑龙江省现代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至1966年5月,又先后排演了《春香传》、《千万不要忘记》、《年青一代》、《焦裕禄》、《烈火丹心》、《南方汽笛》等10多个剧目。通过这些剧目的音乐实验,使龙滨戏的唱腔更接近完整和成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消了龙滨戏实验剧团。1971年成立五常县文工团。随着普及“样板戏”,五常县文工团用龙滨戏移植了现代京剧《沙家浜》,并参加了黑龙江省文艺会演。在这个剧目的音乐中,吸收了现代歌曲的音调,伴奏乐器增加了小提琴、小号、圆号、长号及木管乐器,演出后受到会演大会同行们的好评,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全戏录音。1973年,松花江地区行署文化局为了恢复和扶植龙滨戏,抽调了编剧、作曲、导演和伴奏人员,创作排演了《贴心人》、《两把锁》等剧目,在所属11个县进行了巡回演出,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1979年,重新恢复了五常县龙滨戏实验剧团。随后,创作了《傻女婿》、《喜上喜》、《采桑女》、《紫鹃试玉》等10多个剧目。通过这些剧目,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采桑女]、[迎请曲]、[拜堂曲]等器乐曲牌。t981年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一届龙江剧观摩研究会,得到同行、专家、新闻界、评论界的赞许。涌现出于淑贤、范凤云、吴兆发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也培养了杜玉环、陈宝贤、王力、王娜、董兴顺等一批青年演员。
龙滨戏的唱腔是在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等民间音乐创作而成的。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验,形成了以“梨花腔”、“新柳腔”、 “新咳腔”三个腔系为主,兼用杂调的唱腔音乐。梨花腔,这是龙滨戏的主要唱腔,是在东北二人转[樊梨花五更]曲牌的基础上,吸收东北民歌[茉莉花]的音调,重新创作的一种新的唱腔。因唱腔基础是[樊梨花五更],又因第一个实验剧目为[樊梨花],故将这个唱腔称为“梨花腔”。
它是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加甩腔组成的唱腔,每句有三个腔节,上句落5,下旬落3,甩腔落3。它旋律优美,适于表现深沉、思念、回忆及内心矛盾等情绪。“梨花腔”又分为[原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等不同板式。[原板]是“梨花腔”的基本板式,一板一眼,顶板起,板上落,每句四小节,三个腔节,多用十字句唱词,常用于叙事和抒发人物的忧伤情绪。(摘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黑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4.09,第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