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为吉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在东北(包括吉林)人民喜闻乐见、流行广泛的曲种二人转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形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了解吉剧,应首先了解二人转。
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产生吉剧,话还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说起。1958年,周恩来根据东北地区缺少本地剧种的实际情况,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9年,吉林省抽调部分文艺工作者和二人转、评剧演员,组成新剧种实验团体,遵循“利于发展唱腔,便于产生行当,人民群众接受,思想内容建康”的原则,着手新剧种的创建n选择二人转的传统段子,改编演出了第一个大型剧目《蓝河怨》,初步解决了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当和戏曲化、板式化、行当化等唱腔问题,继而又根据传统段子改编出第二个大型剧目《桃李梅》,“以传统打底,小戏提高”的做法获得了成功。1961年5月,新剧种被命名为吉剧,新剧种实验团改为吉林省吉剧团,并确定了剧种建设“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此后该团编演了小戏《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现代戏《风雨送粮》等,充实了老生、闺门旦、花旦、花脸、武丑等行当,丰富了音乐唱腔,提高了表演水平。为了加快剧种的成熟,吉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派创作、表演人员赴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四川、上海等地学习;另一方面,请各地戏曲专家到吉林就剧种建设进行指导。1963年至1965年,全省几个吉剧团先后移植、编演了《会计姑娘》、《争儿记》、《夺印》、《江姐》和《红旗飘飘》等剧目,新生的吉剧初具规模。随后,吉剧人才培养进入正规艺术学校教育领域,省戏校增设了吉剧科,同时建立了省地方戏曲研究机构。全省吉剧团体发展到十六个(吉林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编演了一批剧目,如《情法之间》、《春回大地》、《婚礼上的眼泪》等现代戏和《慧梅之死》、《三放参姑娘》、《孙猴上任》、《包公赶驴》、《三请樊梨花》等古代戏,1959年至1985年间,共创作、改编和演出了200多个大、中、小剧目,丰富了吉剧舞台。其中《桃李梅》、《燕青卖线》、《包公赔情》于1980年前后被摄制为戏曲艺术片。《三放参姑娘》于1985年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吉剧的剧目,其古代题材的多系二人转传统曲目改编,也有据历史故事和东北民间故事编创的。现代戏剧目中,表现农村生活新变化的较多,还有反映青年、干部题材以及少年儿童成长的剧目。吉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都注意到了东北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念白在二人转“说口”的基础上,形成以东北口语为特色的“俏口”、“串口”、“贯口”等念自形式,唱词保留了二人转的嵌句、垛句等特点,显得口语化、地方化,戏剧情节大转大折,人物情感大起大落,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吉剧的表演也是以二人转为基础,吸收其他东北民间表演艺术并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表演手段逐步形成。角色行当大体分为生(小生、老生、武生)、旦(青衣、闺门旦、花旦和老旦)、净、丑四类。旦行各类角色之间无严格界限,各行当表演上也没有严格的程式束缚。
吉剧表扇子等绝活功(压腕、腰、顶腰、时学习兄弟剧种的表演经验和表演技巧。吉剧最富特色的表演技巧是手绢和扇子的运用。《燕青卖线》中就有手绢功的好几种用法,表现任秀英的信心用“定指绢”,表现丫环春莺单纯、顽皮性格用“叼绢”,表现时迁偷得请帖后的喜悦心情用“远抛绢”。
吉剧的化妆和服装基本是模仿京剧等剧种。生、旦为俊扮,净、丑则用脸谱。但在有些剧目里,净、丑均不勾脸。
吉剧音乐是以二人转音乐(主要曲牌[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和借鉴一些大型戏曲剧种音乐发展而成。唱腔结构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初步形成了柳调、嗨调两种基本声腔。一百多个器乐曲牌大多由东北民歌曲调和东北打击乐发展而成。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了吉剧的乐队。演出时根据需要,有时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用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摘自:王星荣编著,地方戏集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0,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