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宋元以来,每逢元宵节,家户门前张灯垒火。众人由社头组织,在“社火”前导下,手提灯笼结队而行,名曰“观灯”。走遍大街小巷后即分场进行娱乐活动,时称“闹社火”。社火分武、文两种。武社火俗称耍拳(即武术),主要流行于县境东、南部。文社火(民国后期称小花戏)主要流行于西、北部,分生、旦、丑等角色,全由男童扮演。扮演者身着传统戏装,手拿扇子,边扭边唱,俗称“扮社火”。
抗日战争爆发后,进驻辽县的新文艺工作者和当地文教干部民间艺人一起对文社火进行改造。除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扮演者增加女童,角色有各种人物,服装以现代为主,道具以扇为主并加彩绸、烟袋、马鞭等。小花戏不仅是春节文艺活动的主体,而且成为随时随地宣传抗日救国及活跃根据地文化生活的形式。
1945年春,在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太行区会议上,本县梁峪村文艺队为大会演出小花戏《练兵》,表演中开扇为靶,合扇为枪,鼓点声表示命中,新颖活泼,别开生面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左权小花戏迅速流传到黎城、武乡涉县等地。左权小花戏的许多表演技艺已溶入祖国文化艺术之海。
80年代,左权小花戏以向县外输送师资为主要方式,交流于周边各县。每年春节前后,不少花戏表演能手受聘到外县一些村镇和厂矿、机关任导演,多时竟达百余人。1989年,左权县百人花戏队参加山西省“两会一节”(出口商品交易会、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文化艺术节)游行活动,荣获金杯奖。现在,左权小花戏除在全县十分盛行外,周边各县学演小花戏亦相当普遍,成为节日欢庆、迎宾招待、文艺竞赛等场合不可缺少的歌舞形式。
左权小花戏在内容和化妆上,有传统和现代之分;在艺术形式上,有群舞式和小戏式之别。群舞式演员多为4—10人(少数剧目10人以上),节目情节简单,演员边唱边舞,并随唱词内容作瞬息多变的集体舞姿造型,最适于结合形势宣传中心工作。小戏式则有短小精悍的戏剧情节及人物角色,并辅之以舞蹈动作,是传统小花戏的继承和发展。无论那种形式,均可在舞台、广场、街头、院落演出。
舞姿小花戏的基本动作是“舞”,舞姿千变万化,舞步有“三颠步”(也称三点步)、“颠跳步”、“十字颠步”“快三步”等数十种。“三颠步”通过“颠”引起全身弹颤,是小花戏的主要舞步,也是连接其他各种舞步的基本步伐。“扭”也是小花戏表演艺术的主要部分,比普通扭秧歌难度大,所以群众把演花戏叫作扭花戏。小花戏的舞姿造型多达50多个,其中,女的多用“卧鱼”、“回头望月”、“鸳鸯戏水”、“小燕展翅”、“金鸡独立”等;男的有“骑马蹲裆”、“凤凰展翅”“拔海”、“弓箭”等。现在,许多流行舞步动作也被吸收进左权小花戏的舞姿里来,使左权小花戏更有活力扇功小花戏的主要道具是彩扇,彩扇的各种应用技法称扇功。扇功的基本动作是甩花扇,它与一般扇子舞的不同点是形成约定成俗的扇法语汇,即蝴蝶扇、飘扇、挽扇、撒扇、合扇、翻扇、大转扇、小转扇等30余种。技法别致,自成一派使熟悉小花戏的观众心领神会,意洽情溶。
曲调小花戏的曲调主要是民歌小调,大都采用连曲体,用间奏或过门将主曲相连接,使音乐充满山乡风情,舒展动人。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等,并多用G调式,以2/4和3/8节拍为主。伴奏乐器有文武之分。文乐器主要有唢呐笙、笛、板胡、二胡、低胡等,70年代以来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以及小号、拉管、圆号等。武乐器(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木鱼、碰铃等。(左权县志编纂委员会著,《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0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