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湘昆

发布日期:2019-10-18         点击:

湘昆,地方大戏剧种。湖南昆剧的简称。流行于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县,因桂阳为活动中心,故又曾称“桂阳昆曲”。湖南各地方大戏剧种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昆曲剧目和曲牌,尤以衡阳湘剧、祁剧较著,弹腔兴起后,才逐渐减少。昆曲传入湖南,扎根很深,专业昆班最多且持续最久者则以旧桂阳州为甚。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结合当地人民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且受地方戏曲的影响,形成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桂阳昆曲,20世纪50年代,称为湘昆。

湘昆扎根在农村,为了满足农民的欣赏习惯,演出剧目丰富,且多系故事情节完整的明清传奇。计有《荆钗记》《鸾钗记》《钗钏记》《十五贯》《浣纱记》《连环记》《渔家乐》《八义记》麒麟阁》《满床笏》《七子图》《寿荣华》《风筝误》《蝴蝶梦》《江天雪》《白罗衫》等40多本大戏,并拥有《醉打》《出塞》《思凡》《嫁妹》等一批小戏。艺人的演岀本较之明、清刊印的文学本多有删节,避免了松散拖沓之弊。剧本宾白,常参用弹腔白口,虽副、丑亦不再作吴语,一律改用地方语言,这是昆曲在湖南走向通俗化的一个特点。

湘昆曲调,少用装饰,显得朴实,音调高亢,吐字有力,唱功不如苏昆的细腻柔丽,且掺用紧缩节奏、加滚加衬等手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乐队伴奏,参用了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小锣分高低音,演武戏用高音小锣,唱文戏用低音小锣。湘昆保留有明代相传的怀鼓,状若荸荠,又叫荸荠鼓。怀鼓抱在怀中,用一枝有弹性的竹签敲击,发出“咯咯咯咯”如蛙鸣之声,伴随唱腔进行,别具情趣。

脚色行当有“十角头”之称,分生、外、末、小生、正旦花旦、老旦、净、副、丑。表演艺术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致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粗犷豪放的地方特色,且善于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表演艺术。如《武松杀嫂》中的托举、单腿跪桌,极富雕塑美的造型。《渔家乐•藏舟》根据湘南河流水急滩多的特点,不用小桨而用长篙,表演出许多优美多姿的撑船动作。此外,还有紫金冠的一抬一挝翎毛、纱帽翅的抖动以及吐火、剑跳鞘等,都是富有特点且难度较大的表演技巧。

民国年间,湘昆曾一度衰落。民国十八年(1929),最后一个专业戏班昆舞台解体后,停锣歇鼓20多年。仅有部分湘昆艺人流散民间或转入嘉禾祁剧团工作。1956年嘉禾县人民政府组织嘉禾祁剧团老艺人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等发掘湘昆遗产,与此同时,桂阳湘剧团老艺人谭贵昌也为湘昆的发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57年冬,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招收学员,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了解放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后以该班学员为基础,1960年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老树新葩,将要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称赞湘昆的成就是“山窝里飞出金凤凰”。1966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昆剧团。湖南省艺术学校于1978年成立湘昆科,培养昆曲接班人,给剧团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湘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理上演了《浣纱记》《连环记》《白兔记》《杀狗记》《渔家乐》《牡丹亭》《风筝误》《玉簪记》等一批传统剧目。参加全省会演获奖剧目有《武松杀嫂》《荆钗记》。创作演出了《莲塘曲》《腾龙江上》等现代戏,对昆曲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湘昆建团以来,经常深入农村厂矿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82年冬,萧克将军在郴州观看了湘昆演出后,题诗赞誉:“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当前,湘昆为振兴昆剧正积极继承整理传统剧目,培育一代新人。(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戏曲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05)

上一篇: 民间戏曲:万荣清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宁波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