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甬江之滨的宁波,是昆曲支派“甬昆”的发祥地。甬昆原是从苏杭南昆传来的,在本地生根后,与浙东“调腔”的声调和语音相结合,演变成了地方化的支派。宁波昆班以老庆丰、新庆丰、老聚丰最负盛誉,被推称为“上三班”。它们长年流动演出于宁波地区的鄞县、镇海、奉化、慈溪、余姚、宁海、岱山等县的农村和山乡,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清末民初,奉化一带的观众对老庆丰、新庆丰两个昆班尤有好感。
甬昆戏班的组织,分为前场、后场、衣箱、外场四个部分,规定人数为三十五人,其中前场演员二十五人,后场音乐伴奏六人,衣箱管理二人,外场(负责舞台布置和放焰火)二人。班主称为“行头主”,负责戏班业务,调拨经费,置办行头,聘请演员。角色配备规定副末、老外各一人,二面头、二榜两人,小面三榜(三人),大面三榜,老生三榜,小生三榜。旦角的分行多达九种。
甬昆的剧目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剧目、骨子老戏,基本上是从苏州昆曲传来的。如《西厢记》、《琵琶记》、《荆钗记》等七十多部,其中能演十六个全本戏和二百多个折子戏。至于开场戏,能演《赐福》、《叠寿》、《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还有甬昆自创的《白官上场》。第二类是吸收“调腔”的剧目,如《万里侯》、《龙凤剑》、《草桥关》等六十二种。第三类是宁波昆班独创的新戏,如《龙门阵》、《狮大岭》、《八达岭》等一百四十四本。都是晚清以来为适应农民、渔民的审美情趣,从徽戏、京戏(皮簧乱弹)中移植改编而成的,其中以武戏居多,场面热闹、火炽,容易吸引观众。
自晚清至民国年间,宁波昆班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迁,这里可以举老庆丰和老凤台两个班社为例。
老庆丰昆班创建于晚清道光年间,是当时十二个宁波昆班中最负盛名者。该班人才出众,名家辈出。民国时期他们到上海大成茶园公演了全本《党人碑》,又在天乐园和雅仙茶园演出了灯彩新戏《龙门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但这时甬昆已渐趋衰落,营业不振。延至二十年代末期,这享有百年盛名的老庆丰终于在无形中解散了。
老凤台昆班成立于光绪初年,班内名角众多,实力雄厚。由于京戏和地方小戏的勃兴,甬昆逐渐衰落。民国四年,甬昆最后一期小班“天仙堂”停歇,这说明社会趋势已不需要小班给大班输送新人了。到了民国十七年,甬昆十多个大班只存了七副班子。至民国二十三年,硕果仅存的老绪元和老凤台也难以为继,同年散班,盛极一时的宁波昆曲就此停锣歇响,宣告消亡。(引自 吴新雷 《浙江三大昆曲支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