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清戏,活动仅限于万荣范村、百帝、北解三村。是青阳腔流入湖北形成清戏后,辗转由河南传入万荣范村的。据该村已故清戏老艺人袁喜泰、袁祥生、袁九元等六人,于1954年回忆:袁氏先祖系河南籍,因逃荒迁来范村定居。袁家善唱清戏,故以清戏为“家戏”世代相传,子孙按行当承继,不得更改。袁家原有记载迁居之石碑,1958年埋藏于地下,尚待发掘。
清戏扎根于万荣范村不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据清戏已故老艺人袁春祥袁福庆袁辛亥于建国初期追记:他们1933年学演清戏时,所用清戏剧本,系老艺人袁顺元家的收藏本,上有万历年号,此剧本于抗日战争时期,因袁家失火而遭焚。现存抄本系清道光同治年间的手抄本清戏声腔音乐,属曲牌联缀体,徵调式,韵味接近蒲州梆子。主要曲牌有[驻云飞]、[山坡羊]、[混江龙]、[一江风、[红衲袄]、[不是路]、[甘州歌]、[锁南枝]、[醉玉楼]、[红绣鞋]、[江头金桂]、[点绛唇]、[月儿引]、[下山虎]、[风入松]、[画眉序]、[干板儿]、[尾声]等。后经发展,在长短句曲牌音乐中,增加了[滚调]。[滚调]系在一曲之尾加四至八句七字句格,上下句不断翻唱。现存剧本惟[驻云飞]曲牌后加[滚调],其它尚无发现。清戏演唱时属于徒歌形式,一唱众和,首句翻高八度,唱腔在每句唱词停顿处,都使用帮腔,帮腔均为“咳啊哎,哝呀咳”等虚词。
清戏现存剧本有《白兔记》《黄金印》《三元记》《涌泉记》《两狼山》《剔目记》《行程》《徐母骂曹》等(以上剧本原存百帝村孙凤科家,今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清戏以范村“家戏”与百帝、北解二村结为“亲戏”,相互演唱交流,并影响到邻近以唱“锣鼓杂戏”为主的徐村、大兴村,在“锣鼓杂戏”中,也增加了帮腔形式。清戏音乐伴奏只有鼓板、字板、手锣、马锣、钹等打击乐器。干唱时以板为节,另有唢呐只限于元帅升帐,摆宴迎客等情节使用,其艺术特点是“其节以鼓,其调喧”。
清戏素以“家戏”称之,向无班社。民国前,百帝、北解已无清戏踪影,独范村与孙庄、丁奕二村有约,在阁头寺轮流当社首。轮范村时,必以清戏酬神,否则要受罚。因得苟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才停演。1968年,万荣县文化馆特邀范村袁祥生等六位清戏老艺人将传统剧目《涌泉记》中《顺母休妻》《芦林拣柴》《安安送米》等三折加以整理,搬上舞台,作展览性演出。“文化大革命”中艺人多已下世,后继者寥寥,现已绝响。(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