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翼城目连戏

发布日期:2019-10-18         点击:

翼城目连戏,俗称要目连鬼戏,流传于翼城一带,因专演《目连救母》而得名。翼城目连戏大约在明传奇剧本行世之后即从江苏传来。明末,翼城南杆村苏姓大富商在南京一带经商,对目连戏甚为爱好,并能串演,便将这一剧目带回该村演出。很快流传到雨坂、东石桥、故城等村。到清初发展到七个班社,每社三十至五十人,活动范围也扩展到浮山、沁水、阳城、绛县、闻喜、曲沃、侯马等地,直到建国后被禁演。
目连戏生、旦、净、丑齐全,剧目有《目连救母》《游地狱》两大本及若于小折,可演三天夜。《目连救母》内容多属阳间事在白天演出,《游地狱》多属阴间事,故在夜晚演出,且以三碗酒点燃代灯,加强舞台阴森恐怖的气氛,演出中有锯解肉体的流血特技和牛头马面大鬼小鬼戴假面具登场群魔乱舞的表演。

翼城目连戏系悲剧结局,与明郑之珍之目连救母戏文不同。其故事情节是傅萝卜(目连)吃斋行善信仰佛教,父亲下世后,其母刘青提破斋动荤,佛令阎王将刘氏打入地狱。目连得知后,身带佛经入地府救母还阳,十殿走遍,未见母面,其时刘氏已转生为平阳城东王家白犬。目连将犬要回,路经太白金星瓜地,刘氏偷摘两个瓜给儿子,目连见其母毫不侮改,将瓜掉碎,直奔西天取经。阎王命小鬼砍掉白犬头,将刘氏二次打入地狱。

翼城目连戏属高腔系统,原有曲调三十多个,大部分失传。现在保存下来的曲调只有[平调]、[哭调]、[紧高腔]、[花高腔]、[上马]、[西江月]等九个。其功能为[平调]和平,宜叙事抒情;[哭调]多用于悲哀与沉思;[喜高腔]、[紧高腔]节奏明快活泼表现喜悦欢快感情。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木鱼、铜铃等。由于目连戏曲调大部分失传,加之只用打击乐伴奏,很难完整的表达舞台气氛,艺人们把蒲剧部分板式搬来,以补其不足,随之增加了弦乐,但唱目连戏曲调时,仍坚持锣鼓击节,不被管弦。(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07)

上一篇: 民间戏曲:宁海平调

下一篇:民间戏曲:万荣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