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是一个地方剧种,始于明,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明末昆曲衰落,平调渐盛。它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平调,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而以宁海最盛,故称之为“宁海平调”。
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等特点。“一唱众帮”就是一人领唱,尾句众人帮腔,帮腔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描写环境和刻画剧中人的心情,还能给演员在演唱时提供换气和休息的空隙,并且具有弥补乐器不足的功能,至今一直沿用。对白除了小丑外,基本以宁海书面官话为主,吐词文雅,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故又被称为“本地班”。
宁海平调的唱腔和表演非常有地方特色。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一般老生发音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净角较粗犷、雄壮,声带振幅大。原均为男演员,50年代后始有男女合演。现存的宁海平调传统剧目有100多出,其中大型戏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前十八”以反映封建礼教、忠孝节义为主题,如《双龙锁》《钗头凤》等;“后十八”以宫廷斗争与善恶报应为主题,如《白雀寺》《小金钱》等。
关于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所谓“山坑”,因为宁海有许多的山坑,与新昌山坑相似,但又很奇特。天台山、四明山蜿蜒伸入宁海境内,形成了四大山,四大溪流。山山坑坑是宁海最具典型、最富魅力的景观,溪响松声,溪唱松吼。加上宁海人个性独特,故有宁海平调棱角分明、不同凡响、几近绝唱的那种禀性。
宁海平调在辛亥革命后一度盛行。仅宁海一县,就有邬聚元、宁舞台、王聚文、杨聚文、严聚文、杨聚丰、中山舞台等10多个班社,在岔路、历洋、梅枝田、沙柳、璜溪口等地分别办过科班,招收艺徒。宁海平调演出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浙江东南部地区,但也曾到过杭嘉湖和宁波、绍兴、舟山等浙江东北部地区,20世纪初甚至还到上海做过演出。1932年起趋向衰落,至建国前夕,近于灭绝。(郑宏尖主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