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大腔戏

发布日期:2019-10-18         点击:

大腔戏,流行于闽西三明、永安、大田、尤溪等市县的广大农村。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分两路传入福建。一路由赣东经闽北传入尤溪县的乾美村,一路由赖南的石城经闽西流入永安市的丰田村。据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熊氏族谱》记载,熊氏家族由江西石城经间北邵武,于“元朝泰定二年乙丑(1325)岁次丰田居处”。到了明景泰年间,其后裔熊明荣每年赴江西石城祭祖,并跟师傅学戏。熊明荣回丰田村后,平时自唱自娱,逢年过节便邀集族人在村头祠庙搭台演唱。由于丰田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戏班很难到此,为迎神赛会、祭祖祈福,熊明荣便自办戏班。因是“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故称大腔戏。村里自古流传一首民谣:“正月立春竖竹竿,竹报家小保平安。初二初三祠堂边,搭台上演大腔班。初四开始看花灯,十二、十五迎桥灯。福日全家上笋山,劈路养竹烤笋干。初九天公生日饮一番,初十走亲即返乡。”以后,熊明荣四兄弟先后分家。明荣迁居大田县东坡村,明惠迁居沙县后坑村,明福迁居尤溪县南山(现属永安市槐南乡),明华留居永安市大坪(即今丰田村)。随着四兄弟向各地迁居,大腔戏也传播各地。

大田县有传说:明代隆庆戌辰(1568)年大田县的田一儁,官居礼部左侍郎之职,生喜爱戏曲,他返乡时,曾带回一个大嗓子唱高腔的戏班,在家乡演唱,并传艺本地子弟。田一儁死后,后代艺人供奉他为戏神,号“田清源”,同奉为戏神的还有窦清期、葛清巽二人。过去,新学徒入班时,班主都要带徒弟在戏神牌位前念《通词》:“桃园结义三兄弟,田家出仕田氏人;后来出任浙江杭州府,铁板桥头现金身……”戏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设礼祭祀戏神,并演出大场透夜戏三天,以示纪念。

大腔戏的行当分为“四门九行头”四门即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末脚)、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和三花。随着表演的发展需要,以后又增加老外和占旦(贴旦)。后台五人,戏班一般由十五人组成。乐器只有锣、鼓、钹、唢呐和板等。演唱时用大嗓,每句尾音翻高时用小嗓。前台干唱,后台帮腔。唱白均用“土官话”,曲调属于曲牌体。常用的曲牌有[新水令]、[一江风]、[哭相思]、[风入松]、[懒画眉]、[步步娇][得胜令]等。传统剧目中本戏有五十多个,折子戏有一百多出。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双鞭记》《葵花记》《黄飞虎过西岐》《中三元》《福寿全》《五桂记》《鲤鱼记》等。至今,永安市丰田村老艺人还保存有明末清初的《白兔记》手抄本。

清初,熊明荣的后代熊高光任班主,永安龙关、郭坑、槐南、上坪等地农民先后到丰田村拜师学艺回去后办起了八个大腔戏班。大田县前坪的“大田巽”,在出师后回到大田万宅等地教戏,随即大腔戏在大田县迅速发展。清嘉、道年间,大田全县先后办起了三十多个大腔戏班。此外,三明、沙县、南平等地也纷纷办起了班社。永安市槐南有一个大腔戏老艺人萧阿楼,他早期是演高腔木偶的,故有人称他为“傀儡楼”。由于大腔戏广泛流行,萧阿楼也兼学大腔戏,并到大田县的德安东板,尤溪县的黄龙等地教唱大腔戏。由于大腔戏与木偶戏经常交混演出,因此演出形式与表演动作仍带有明显的木偶戏和道士做道场、跳神时的表演痕迹。

清咸丰以后,由于小腔戏在间西北得到发展和盛行,大腔戏便开始走向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腔戏班先后解体,仅存下来的班社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腔戏虽然没有建立专业剧团但业余剧团仍普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在永安、尤溪、大田、三明等县市的农村,还有大腔戏业余剧团四十多个常在偏远山区活动。如永安的丰田大腔戏业余剧团,尤溪的黄龙大腔戏业余剧团等,逢年过节仍经常为群众演出。(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 民间戏曲:四平戏

下一篇:民间戏曲:宁海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