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源于屏南、宁德等县。明末,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早期的四平戏,行当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个。清初发展成为“九角头”。艺人自称“梨园弟子”,供奉戏神“田公元帅”。四平戏以四平腔为主,前台干唱。后台帮腔。脸谱继承宋元南戏化装传统,以红、白、黑为基本色调,线条简单明朗。四平戏常演的剧目有《蔡伯喈》《杀狗》《琥珀岭》《白鹦歌》《董永》《沉香破洞》等。清中叶以后,四平戏在屏南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屏南县龙潭村仅有100多户人家,就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班。“老祥云”驰名于闽东北,并曾到赣西及浙东地区演出。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四平戏的行当又有新的发展。生分正生、小生、武生、贴生、老生,旦分正旦、小旦、花旦、武旦、丑旦、彩旦,净改称大花,未改称二花,丑改称三花。演出剧目也大大增加,相传下来的“总本”有80多个,除早期常演的剧目外,还有《全十义》《种葵花》《反五关》《古城会》《白罗衫》《马陵道》《八义图》《虹桥渡》《白兔记》《中三元》等。其中《虹桥渡》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抄本。《白兔记》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抄本。《中三元》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抄本。四平戏多为家族祖业,世代相传,所以300多年来始终保持古朴的风貌。
民国以后,由于闽剧的冲击,四平戏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仅在宁德、建瓯、政和3县交界的山村演出。(荆福生主编;缪品枚编,《宁德风情》,海风出版社,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