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明戏,流传于福清、平潭沿海一带。据平潭县老艺人相传及1963年福清县文化局编印的《词明戏音乐》一书记载,明代,有一官员从江浙一带来福建上任时,带来一个戏班,唱的是高腔,唱白均用“土官话”,为让当地人听懂,特别强调要“词句唱明”,故有“词明戏”之俗称。
早期词明戏行当体制,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艺人自称“梨园子弟”;后台5人,乐器为清鼓、小锣、大锣、大钹和钹。演出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使用曲牌多系南曲[驻云飞]、[红衲袄]、[泣颜回]等。传统剧目很丰富,有代表性的称“五袍戏”,即红袍戏《刘知远》,白袍戏《薛丁山》,绿袍戏《关羽》,黄袍戏《赵匡胤》,黑袍戏《张飞》(另一说是白袍戏《关羽》,青袍戏《梁灏》)。此外,常演的剧目有《花记》《金印记》《吕蒙正》《刘锡》《反五关》《乌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儿井》《白马尊王》《杀鬼魂》《九使传》《金凤记》《烈妇记》等,为本省其他剧种所罕见。
清初至中叶,词明戏进入兴盛时期,戏班从20多人发展至六七十人,行当角色从7个发展至9角,随后又衍变为12个角色。剧目也增加了《三国》《杨家将》等连台本戏。
清中叶后,因唱方言的平讲戏盛行,词明戏开始衰落,班社缩小,剧目减少,音乐唱腔开始改变纯用官音演唱的“水调”、“北调”、“阔调”,而和当地方言演唱的“白字”结合,逐渐地方化。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始出现用白字创作的地方题材剧目。辛亥革命后,闽剧崛起,词明戏进一步受到影响,戏班日渐减少。在京剧传入福建后,词明戏为维持生计,从皮黄声腔吸收了大量剧目,诸如《五鼠闹东京》《风凰山》《朱砂痕》等,同时,也向京剧吸收了板腔体音乐。到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业余演出。
1958年,福清县文化部门对词明戏进行挖掘、抢救工作,收集到一批清初至清末的传统剧目手抄本,其中最早的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光武中兴》,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金凤记》《烈妇记》《杨文广征西》等。1960年7月,福清县成立词明戏研究会,组织老艺人与文艺工作者整理音乐曲牌100多支,同时,排练失传剧目《杀鬼魂》《孩儿井》《朱砂痕》《夜会》等折子戏,于1961年9月赴省作内部观摩与研究演出,获得省文化局颁发的“词明戏枯木逢春,百花园增添一色”锦旗一面。同时,平潭县老艺人成立一个词明戏业余剧团,挖掘、搜集到传统剧本46本。
“文化大革命”期间,词明戏剧团被解散,艺人相继亡故,资料大量毁失。现在,福清、平潭城镇已看不到词明戏,惟独在平潭岛南部敖东乡小渔村里,有几个老艺人利用闲暇或民间节日表演词明线戏。(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戏曲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