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又称“金华戏”,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等地区的古老的多声腔剧种。因金华古称婺州,故名婺剧。金华地处浙江,南宋以来就是连接安徽、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要道。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使金华地区成为一个对戏曲声腔“兼容性”很强的地方。所以,婺剧中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声腔,如四平腔、义乌腔和传统的徽戏等。从明代中叶起,金华地区就同时流行着多种声腔。清末,金华的戏班大致兼唱六个主要的声腔,它们渐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金华戏。现在,婺剧中具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并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1949年始定名为婺剧。
婺剧音乐中的高腔部分,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松阳高腔等多种。它们各具音乐特色,大多保留弋阳腔的帮腔等形式。
婺剧音乐中的昆腔,因长期流行于农村,在“草台班子”里演出,形成朴素粗犷的特点,又称“金昆”或“草昆”。
婺剧音乐中的乱弹腔,有板腔变化,由安徽当涂一带传来,包括“二凡”(源于秦腔)、“三五七”(源于早期吹腔)、“拨子”、“芦花调”等。婺剧音乐中的徽戏,由徽剧传来的早期皮黄腔,保留了粗犷、豪放的原貌,未受京剧皮黄腔潮流影响。婺剧音乐中的滩簧,由苏州传来,原为清唱形式,后搬上舞台,结合当地民歌和地方小戏,适于表现生活小戏。
婺剧的表演风格粗犷、夸张,讲究造型。婺剧中还有许多的特技,如变脸、耍牙、飞叉、滚灯等。婺剧的行当分为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二花面、小花面、四花面、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等共十五行。
婺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各个声腔都有专工戏,著名演员有江和义、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煌等。《僧尼会》即《思凡•下山》,此剧原为昆剧传统剧目,是滩簧和时调类的小戏。剧中描写年轻尼姑色空不堪清规戒律的束缚,私自下山,途中巧遇一个同样情况的小和尚,二人因情投意合而结合。(孙怡编著,《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06)